難忘第一次看“大樓”
文/王金髮
現在漫步城鄉,"安得廣廈千萬間"。舉目望去,到處萬丈高樓平地起,人民告別土坯房,住進磚瓦樓房,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面對座座高樓,還有二層和別墅等等,使我想起我的當年,第一次見到的“大樓”。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在十一二歲的時候,跟我的親姐姐第一次到高密縣城的時候,當時聽説要到縣城,高興地要跳起來,特別想到縣城,那心情簡直沒法形容。因為我是一個農村娃,那時對縣城的印象,特別特別神秘。
那時在想象中,總認為縣城,比農村一定高大上,有汽車,有大樓,寬闊馬路,高高的大樓,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定有一番鳳味。
記得哪天早晨,我和姐姐起了個大早,洗漱完畢,急三火四吃了點早飯,挎起晚上拾掇好出門箢子,因是中秋節,是去看義父義母,農村叫出八月十五門,告別爹孃,又説又笑,向縣城方向走去。
我的家鄉離縣城二十五里地,一路上看到晚秋景色,有晚收的玉米,還有高粱,更有一些晚茬地瓜等等,一些農民,正在收拾莊稼,鄉間小道,手推車,牛拉車來回穿過,一片忙秋氣象。
我和姐姐只管趕路。那個年代,我家沒有自行車,全村幾乎只有村裏大隊幹部有輛自行車,農民家庭自行車想都不敢想,出門上店,只好用腳板量。
我和姐姐穿過鄰村門家埠繼續前行,走過大村,柏城果園,到了膠河岸畔。當時的河水很淺,小木橋下,流水潺潺,只見淺水中有小魚蝦蛤蜊,在水中自由戲嘻。我們穿過柏城公社駐地,終於踏上去縣城的公路。
當年的公路,路面是用沙子鋪面,兩邊楊柳依依,鳥鳴雀躍,公路上有護路工,在給公路找平,臉上全是汗水。有幾輛農用小拖拉機,冒着黑煙,不是跑過。想看輛大汽車,那成了奢侈。從柏城到我們的目地的,相距有十五里地,走了近一個小時,足足見了三輛"大解放"牌汽車,車上好象拉着"上山下鄉"知青,車體上寫着標語。"上山下鄉光榮","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車上的男女小青年又説又笑,和車頭上的大紅光,在陽光照耀上,熠熠生輝,光彩照上。
一路美景,盡收限底,我和姐姐只顧趕路,向縣城的"東三里莊"奔去。
三里莊村在那個年代,離縣城五六里路程,我的老家距縣城二十五里路之多,把到三里莊村,也就叫進高密城了。記得那天到義父義母家,正好是十一點多了,我和姐姐一路算來,走了近三個多小時。當時那個累,姐姐不覺累,我一個十幾歲的娃,又第一次出遠門,年輕力薄,走20多里路真夠累的。
下午我們和義父家的姐妹兄弟六人,走了五里多路,來到縣城看大樓,穿過農豐和碾頭村,粉子市等,到戲院門前看了看,我問一起的姐姐,咱看的大樓在哪裏?姐姐説,"看把你急的,一回兒就到了。"
我最小,也不敢吱聲了。跟在他(她)們隊伍後面,慢慢往前走。
從戲院子往北一右拐,我看到一個牌子上寫着“人民大街”。哇大街又寬又長,往前一望,好長好遠了。可往前走着走着,大家停住腳步。姐姐説,大樓到了,我定晴一看,大樓在哪裏?眼前的二層就是大樓嗎?上面清楚寫着"高密百貨大樓"。噢,我明白了,在那個年代,五十年代,高密這個二層小樓,就是高密大樓。
我們進去後,沿着木製樓梯,上到二樓,在樂器打擊樂的櫃枱前,我一直夢想的笛子,我用二毛五分錢,‘圓了笛子夢。後來,這個笛子一直伴我上完小學。
現在,看看高密城市變化,座座高樓拔地而起,舊城改造,翻天覆地,城裏城外,變化巨大,百貨大樓,被大廈代替,人們居住條件,也從土坯房換上高樓,城裏公路寬闊,車水馬龍,私家車進户,幸福生活步步登高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