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冬日銅峯,廣袤寂靜!一組唯美自然風光大片來襲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休閒

冬日銅峯

呂俊濤 圖/文

時值隆冬,近日天氣晴朗,天空湛藍如碧,一塵不染,遂驅車前往銅山風景區看一看冬日銅峯。

進入景區,來到銅山腳下一小湖,名曰如意湖,有六角重檐亭子立在湖邊,亭名如意亭。亭子小巧玲瓏,六角攢尖,斗拱月梁,雕樑畫柱,典雅精緻。四周石欄杆立於湖邊,亭下有美人靠,坐於亭下,湖光山色入目,清風徐來迎面,舉目遠觀,銅峯金頂映入眼簾,悠然見南山……如意湖畔如意亭,重檐畫梁匠心工。映目小橋水波碧,憑欄江月山色青。

如意湖畔仿古建築是遊客購物中心,古香古色,依山而建。順山路入山,伴溪流而行,拾階而上,石階面用鵝卵石鋪成,拼成圖案文字,賞心悦目,路面高低交錯,足踏階上,腳底壓疼,按摩腳丫,強身健體,一舉兩得。穿過清涼聖境牌坊,離下元寺不遠處是一長廊,其廊翹檐勾角,逶迤悠長,瓦片斑駁,青苔漫布。“古寺長廊清夜美,風松煙檜蕭然。”“長廊夜靜聲疑雨,古殿秋深影勝雲。”長廊是銜接山水的紐帶,把山水構成一個整體,而且還能遮日避雨。翠竹伴長廊,猶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在那不經意間,令人心醉不已。長廊古樸而淡雅,寧靜而温婉,朦朧而閒適。

下元寺是銅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古寺始建於東漢建安十五年,盛於唐大中初期,建國後於公曆2010年翻修後更名為下元寺,寺院建築為漢唐風格。下元寺三面懸崖,溪水環繞,竹林仄徑,五重深院,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毗盧殿、藏經閣等建築次第而上,滴水崖天然洞窟常年滴水,成為下元寺獨特的景觀,整個寺院佈局嚴謹,依山傍水,高低交錯,白牆藍瓦,樓台亭閣,氣勢恢宏,茂林修竹,環境清靜,是修心養性的好所在。楹聯隨處可見,道出古寺遺風,“耳外浮雲何足論,松間明月長如此。” 諸事過眼煙雲,水月鏡花,寵辱皆忘,恩怨皆釋,讀之釋懷放下,心性自然豁達;“銅峯山下禪林靜,滴水崖前鐘聲悠。” 晨鐘暮鼓,梵音悠悠,解下一身疲憊,收穫滿心愉悦……古剎深深舞香櫞,禪音悠悠縈耳邊。鐘樓靜默兩相顧,滴水崖邊度荏苒……

過得下元寺,順山勢攀登,路越來越陡,路隨山轉,步步維艱,雙腿灌鉛,如負重荷,不由得氣喘噓噓,汗出如漿。此地為好漢坡,大有不到此地非好漢之意,路上有巨石曰“摸摸石”,有歌謠為:“好人摸三摸,平安上山坡,壞人摸一摸,一頭栽下坡”,對於人間的好歹善惡,老百姓心裏透亮兒,愛憎分明一目瞭然。向右前觀,一巨石形似青蛙,彷彿蛙鳴於耳,生機勃發。石下有一汪泉水,“磨針井”三字寫於石上,有一鐵棒橫於石上,“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每行於此,總要歇歇腳,磨上兩下,稍憩片刻,激勵一下自己,繼續登山。繼續前行,一塊巨大的花崗岩石赫然出現眼前,傾斜而上,石面褐白相間,道道水流印痕,酷似瀑布飛流,此地叫石瀑,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造地設,立於石旁,彷彿聞得飛流直下的雷鳴,看到珠玉四濺的壯麗,真是歲月留痕,流年無音……

峯迴路轉,盡力前行,遙望前方窄處,第一道天門到了,門窄路狹,“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路邊有棵大櫟樹,蒼勁挺拔,虯枝縱橫,見證着滄桑變遷。過了二道天門,有一片空地,左側“神龜石”,正面“闖王碾”,右側焦閣老重修清涼禪寺功德碑,碑文依稀可辨,巨大的石碑立於象龜一樣的背上,查得此神獸名字叫贔屓(避戲),是龍生九子中的第六子霸下,擅長負重,昂首奮力,永不止步,碑立此上象徵着長壽吉祥,功德無量。三道天門處石壁似巨斧劈開,狹窄處容一人通過,“一線天”,攀登如履懸梯,兩股顫顫。左側巨石沖天,這便是銅山主峯——擎天柱,峯陡如削,直衝霄漢,光滑玉潔,寸草不生。攀鐵鏈登峯,路極其陡,人登階上,頭足相接,搖搖欲墜,膽戰心驚。盡頭便是第四道天門,過得天門便是一平地,修有觀景台,六角涼亭立山邊,到此地已是通身汗淌,迎風一吹,清涼無比,疲意全消。四下觀望,心胸開闊,舒恬愜意,超脱塵世。立身於此,環視羣峯,雲蒸霞蔚,氣象萬千!頓生“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閒”“仰步三天勝蹟,府臨千嶂奇觀”之感!

都説銅山險,險在四道天門,每道天門均配有石門,門上橫一石槓,不亞於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最險處比西嶽華山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地有順口溜:

一道天門好漢坡

二道天門腿哆嗦

三道天門驚心魄

四道天門要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