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新劇”《大宋宮詞》如何彌新?
“彌新劇”是一種新提法,指那些有史實依據、同時又有新視角新詮釋、“歷久彌新”的歷史劇,由李少紅執導,劉濤、周渝民領銜主演的宋風傳奇劇《大宋宮詞》即屬此列。
儘管從開播伊始,圍繞該劇的爭議就一直沒有停止,但它的收視率一直穩步持續走高,二者之間形成某種程度的“分裂”。全劇已經播畢,相關思考並未停止。
從《大明風華》到《長歌行》,從《清平樂》到《大秦賦》,從《上陽賦》到《大宋宮詞》,這些歷史題材電視劇在播出過程中都面臨如何實現創新的問題。如何通過影視化的新解讀讓歷史煥發出新的價值和意義?如何評價電視劇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與價值?放置在專業文藝批評的視角下,《大宋宮詞》有哪些優缺點?近日,《大宋宮詞》研討會在京舉行。
“繼承人焦慮”中的女性視角
《大宋宮詞》以“鹹平之治”與“仁宗盛治”為歷史背景,講述了北宋真宗時代,名臣、宗族及外邦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牽制的故事,刻畫了女主角劉娥從一介民女到攝政太后的成長曆程。
在傳統戲曲、曲藝以及民間傳説中,《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婦孺皆知。在傳統敍事中,劉娥是大反派,是著名“奸妃”,《大宋宮詞》對劉娥的形象是一種大幅度的糾編。
媒體人張向紅説,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光彩照人的女性政治人物,她們的故事是尚待發掘的富礦,同時也因應了當下女性主義思潮的湧動。“但現在出現的一些大女主劇,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機會主義操作,脱離複雜生活情境與歷史真實,把女性成長的艱辛歷程塑造成爽劇模式,這對於增強女性視角、提高女性意識並無益處,反而容易引起觀眾反感。”
青年劇評人楊文山認為,“《大宋宮詞》其實主要講的是‘繼承人焦慮’,劉娥温良恭簡讓,善用女性的特質來化解政治危機,並非之前的‘大女主’套路,很有個性。”
宋代審美與文化傳承的自覺
《大宋宮詞》片頭將人物、劇情、場景、動態融入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當中,琴聲悠揚中,手卷般向觀眾展開。劇中焚香點茶、飲酒吟詩等場景,將觀眾帶入雨過天晴典雅隱逸的宋代審美。
《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認為,《大宋宮詞》服化道準確把握,以及歷史景觀精緻再現,女性細膩縝密的情感表達,都很鮮明貼上李少紅濃烈個性化的藝術氣質的標籤。
《大宋宮詞》的戰爭戲也得到多位專家的肯定。圍繞澶淵之盟,從戰前主戰派與主和派的朝堂之爭,到宋真宗御駕親征,北宋水軍協同作戰,戰場廝殺與戰爭幕後的心理戲交織,很過癮。“從水底的仰拍遼軍鐵騎被宋軍鑿破冰塊落入黃河,冷兵器的作戰場面酣暢淋漓冷,完全是大電影版藝術語言。” 媒體人靳晶認為,這些呈現,其實是藝術創作者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上的一種擔當。
《廣電週刊》主編李雪昆特別提及,本劇的戰爭場面描寫中,始終隱伏着一條期待和平的隱線,比如面對綁在戰車上的真宗之子,敵軍是否下令射箭,到底做收復失地有政績的帝王,還是給百姓和平的帝王,這是《大宋宮詞》呈現給觀眾的思考。
談到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這個老問題,中國歷史研究院文化史研究室孫曉老師曾經多次參與歷史劇評審,他坦言,如果以歷史學者的眼光看劇,常常會覺得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但歷史是做事實判斷,藝術是對價值進行判斷,影視作品不需要太拘泥於細節,能把文化認同表現出來,它就是‘對’的。”
從“觀眾”到“用户”再到“羣落”
李少紅一直是一位敢於“冒犯觀眾”的創作者,《大明宮詞》莎士比亞式的道白、《紅樓夢》的妝容、《雷雨》對主要人物命運的改寫……這些都曾出離觀眾的經驗之外。時過境遷,當年的一些大膽突破不僅被接受,有的還成為津津樂道的經典。從《大明宮詞》到《大宋宮詞》,相差了二十年。這二十年,觀眾羣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説,過去講“觀眾”,現在講“用户”,並進一步演化為網絡部落,它是社區的概念,它帶有很強的極化趨勢,迅速聚集、迅速反饋,調門非常高。當下粉絲經濟和部落化、羣落化、社區性接受狀態,對作者性強的作品形成非常強的挑戰。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編劇汪海林對歷史劇的興衰起伏感慨頗深。他介紹,歷史正劇曾經是國產電視劇走出去的拳頭產品。首爾國際電視節是一個只針對電視劇的專業獎,是權威的長篇電視劇的國際性評獎,“曾經有一度,我們的歷史劇去一個就拿一個長劇獎。”在創作觀念和藝術質量上,我們在世界上都是有優勢的。“什麼時候開始喪失這個優勢呢?就是從國內大量生產奇幻的、架空歷史劇作之後,我們把自己最優勢產品給切斷了。年輕觀眾太長時間沒有看到歷史劇了,而那些看歷史劇觀眾的聲音被市場洗出去了。
平台對創作的干預太多,也是汪海林擔憂的一個問題。他説,電視劇的前幾集節奏必須快,現在幾乎是平台的硬性要求。他們認為快節奏觀眾就愛看,“出事多”才叫“有戲”,但“寫戲就是寫細,劇情設置都是有過程的,時空壓縮以後會造成劇情節奏上的不合理,這需要我們跟平台長期溝通、甚至是博弈。”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傑
編輯/喬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