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看過來,一文帶你讀懂龍泉窯鑑定四大秘訣,讓你鑑別無盲點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休閒

龍泉窯,首先你要知道:

何謂龍泉?

一個地名,地處浙江省西南部。

在地圖上的位置是這樣的:

龍泉因青瓷而知名,

青瓷有多美?

大約是這樣的:

青瓷之美,當推龍泉窯。它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渾厚如玉的釉色,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在青瓷家族中名列榜首,為世人所矚目,龍泉青瓷大名鼎鼎,名聲享譽國內外。生產龍泉青瓷的龍泉窯擁有長達1600多年的制瓷歷史,是宋代六大窯系之一。

考古資料表明,五代及北宋,龍泉窯的燒造工藝基本上因襲了越窯等窯口的技術和風格,並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質量也一般,消費對象侷限在當地,相當一部分產品還是專門用於隨葬的明器。誠如南宋葉寘《坦齋筆衡》所謂:“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

直到北宋末年,由於朝廷的重視,這種局面才開始改變,“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莊季裕《雞肋篇》)。這種“制樣須索”便是真正意義上的官窯設立以前的官窯形式,其性質應該同汝窯是相同的。可見龍泉窯在北宋末年已獲趙宋宮廷青睞,並直接秉承了徽宗皇帝的設計要求和審美趣味。

及宋室南渡,大量北方的制瓷工匠南遷,帶來了北宋官窯、汝窯、耀州窯等北方青瓷的制瓷技藝。依據最近幾年不斷髮現的實物標本,還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斷:南宋政權襲故京遺制,即採用“制樣須索”的方式,在龍泉大窯一帶組織生產宮廷和官府需要的瓷器。

這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龍泉窯異軍突起。其制瓷技藝融匯南北,從而突破傳統,創新胎釉的配製方法,發明了厚釉技術,成功燒製出粉青、梅子青等精美的釉色,把中國的青瓷工藝推向巔峯。

龍泉窯青瓷因受國內外人士歡迎,故仿品亦多。日本14世紀時,瀨户燒曾仿元龍泉青瓷,品種有雙耳花瓶、梅瓶、鬲式爐、尊及水注壺等,其仿製目的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另有一些仿品出自日本東部地區,品種有青花、五彩,宋、明龍泉窯青瓷及德化瓷等,並將其帶到中國,配上中國包裝,再賣回日本。日本仿龍泉青瓷,造型、釉色均很成功,但胎質則為日本瓷土,玻璃質感太強,釉色則顯冷硬。

龍泉青瓷在不同的時代出現的燒造工藝、胎釉變化、造型特徵,反映了龍泉青瓷從北宋的發展期,到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期,以及明清的衰落期三個明顯的歷史發展軌跡。今天KIK就和大家簡單地説一下龍泉青瓷鑑定與辨偽特徵。請認真閲讀。

一:器型

仿燒往往選每個時代龍泉窯的典型產品,如北宋的執壺、五管瓶,南宋的蓮瓣碗、鳳耳瓶、鬲式爐、元代的牡丹紋大瓶、刻花大盤、各式香爐等器物。仿品很少是對照真品的實物進行仿燒,因此造型上線條呆板,缺乏神韻,頸肩部的轉折十分生硬,足端部過於整齊,器型比例失調,器物形制的規格和尺寸也不夠規範。

二:胎釉

龍泉窯的釉和胎每個時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應的燒造工藝。龍泉窯不同時代胎色的呈色、質地的粗疏和細膩、釉的色澤和質地,都不盡相同。對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燒,一般釉料不用化學配方,而沿用傳統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選擇地加入植物草木灰,儘管釉的質感非常像,但缺乏內斂的厚實感,往往浮光隱現。

明代龍泉窯豆青和深綠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現代仿製較容易掌握的,這類產品需仔細辨別。作為器物一個重要工序,就是對器物釉表面進行去光處理,主要採用強酸溶液腐蝕、土埋及一些工業技術上的打磨。近些年來,專家學者對經過作舊處理的器表損傷,在高倍顯微鏡下表現出的不同顯像,作了歸納和總結,提高了對古陶瓷辨偽的科學水平。

三:紋飾

龍泉窯產品的偽品的刻劃紋樣,不如真品線條的婉轉流暢。貼花工藝的紋飾,不像真品的生動自然。露胎是元代龍泉窯具特色的裝飾工藝,元代龍泉窯特有的葱綠釉色和露胎赭紅色的相襯,偽品對這類產品的仿燒,提供了識別點。

四:裝燒方法

裝燒技術在龍泉窯的每個發展時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墊燒的工具上,歸結起來不外乎墊圈和墊餅兩類,但不同時代在圈足上所墊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時代不同的燒造痕跡。特別是南宋時期的龍泉窯產品的"鐵足"、"硃砂足"往往是不規則的。元代墊圈痕跡、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顯露出"火石紅"。龍泉窯早期的產品,十分完整的少見,多少留有些殘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偽者往往採用"更於底部或邊緣略碎米許"或沾粘窯渣的手法來蒙人。

中國人的文化心態和審美追求並不是只停留在對自然的感性再現階段,而是極力追求一種移入感情的有意識的、上升為哲理的、具有生命力的、物我交融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道”便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核心,超脱空靈、物我交融的意境便成了中國文化的特徵。因此,人們懂得真正永恆的美是大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