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孟 揚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02日 第 04 版)
五嶽一詞,在《周禮》中已有記載。古人將“峻極於天”的高山稱為嶽。五嶽,即指雄踞神州大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上的泰山、華山、衡山、恆山與嵩山。泱泱華夏,地域遼闊,山川秀美,體現着造化神奇的五嶽,不僅是錦繡山河的代表,更被視為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象徵,展示着歷經滄海桑田、飽受風霜雨雪依然傲立於世間的堅韌與力量。
“五嶽歸來不看山”,這是望嶽者的感嘆與讚頌。集萃羣山精華的五嶽堪稱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經典。泰山雄渾,華山險峻,衡山秀美,恆山綺麗,嵩山幽奧。佇立山巔,去融入“蕩胸生層雲”“舉頭紅日近”的寥廓與高遠;身臨其境,去領略“東南倚蓋卑,維嶽資柱石”的高峻與雄奇……雲蒸霞蔚的壯美景象、鍾靈毓秀的旖旎風光,無不令人心馳神往。賞心悦目之時,人在旅途的跋涉之苦已化作探遠尋幽的登攀之妙。
五嶽之美,不僅在風光怡人,更在其自然景觀背後的文化積澱。藏於泰山的2000餘處碑碣石刻、“上載危巖,下臨深谷”凌空構建的恆山懸空寺、嵩山腳下少林寺的晨鐘暮鼓……一處處古蹟名勝帶着鮮明的歷史表徵串聯起時光片段,追憶着歷史演進的脈絡。華夏民族的智慧、氣度與風骨在光陰中積澱,凝聚成穿越時空的家國情懷。而那些流傳於山巔嶽麓的傳奇故事,則記憶着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風雲,留下了穿越千百年的期冀與祈盼。五嶽的美,看在眼裏,裝進心裏,也留在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觸景而生的慷慨吟詠,蕩氣迴腸,不僅涵養着寄情山水感悟自然的興味情懷,也體現出孜孜不倦的探索與追尋。深沉雄奇的五嶽,讓人對綿延不絕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有了更加具體而生動的認知。巍峨五嶽,就像是這片沃土的骨骼與脊樑,縱然歷經千磨萬擊仍以一片蒼翠和偉岸的姿態彰顯着雄心與力量,給人激勵與啓迪。望嶽而思更生感慨,只有在這一派山水間,只有在這一方熱土上,才能孕育出錨定目標、知難而進、勇毅前行的中國力量。
如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深入人心。綠水青山承載着“詩與遠方”的詠歎,五嶽也得到了更加温暖的呵護。一項項生態保護條例的制定,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泰山實施古樹名木育苗工程,衡山通過擴繁放歸瀕危物種,生物多樣性水平穩步提升……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泰山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嵩山不僅是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其歷史建築也被成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今天的五嶽天藍水碧山青,更加生機勃勃。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五嶽所蓄積的文化意藴和人文氣象越發厚重而深沉。以五嶽為代表的名山大川不僅是我們繁衍生息的美麗家園,也成為國人心中的精神地標。
巍巍五嶽,無字豐碑,鐫刻着一個民族披荊斬棘、創造文明的壯美歷程。
疊彩峯嶺,壯麗畫卷,描繪着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度面向未來的光明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