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國產影視圈爆款頻出。
綜藝屆有《乘風破浪的姐姐》,網劇屆有《隱秘的角落》。
火得一塌糊塗,讓平平無奇的衝浪和爬山有了新的含義。
在一向沉穩的紀錄片屆也不平靜。
一部備受期待的神作,強勢迴歸了。
2年打磨,依舊是原來的配方和味道。
引發了老粉們一陣歡呼。
感受一下彈幕的熱情,這排面絲毫不輸任何爆款。
豆瓣評分也依舊維持在了9.5分超高水準。
價值百萬的文案也再次火出了圈。
相信你一定猜到了,它就是——
《如果國寶會説話 第三季》
2018年,《如果國寶會説話》系列橫空出世。
以第一季9.4分、第二季9.5分的豆瓣超高評分。
成為神作頻出的國產紀錄片界又一令人自豪的佳績。
俏皮可愛的海報文案火速出圈,實實在在刷了一把存在感。
畢竟,沒人能拒絕:
商周的太陽神鳥金箔,潮過時尚美瞳。
戰國的曾侯乙編鐘,「Duang」一聲早已流行千年。
東漢的擊鼓説唱陶俑,蘋果肌C位出道。
到了本季,備受關注的海報文案還是那個味兒。
晉代的王羲之發了條《蘭亭序》朋友圈,後代名人紛紛蓋章評論。
南北朝的青州龍興寺佛造像幾經損毀,卻相信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
唐代仕女俑擁有穿衣自由,而且那時也是胖妹的春天。
不難看出,這一系列的海報用當代的視角解讀了古老的文物,讓我們和古人產生了感同身受的情感連接。
這也是整個紀錄片系列的創作理念:
歷史科普時尚又接地氣,絲毫沒有死板的教科書腔。
文物不再是博物館裏沉默的擺件,而是又潮又酷的當代icon。
整個系列計劃拍四季共100集。
跨越8000年,圍繞100件國寶文物展開。
前兩季中,50件國寶文物已從新石器時代講到了秦漢。
本季,則從文昌武亂的魏晉南北朝,走到了氣象萬千的隋唐盛世。
一件件古老的國寶文物,帶着別樣的年輕氣息,悉數登場:
《洛神賦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這一次,它通過特效動畫活了起來。
洛神的裙袂飄飄,恍惚之間就要飛走了。
《蘭亭序神龍本》,是中國天下第一行書。
這一次,它通過現場聲畫直播被呈現。
書聖王羲之,彷彿在我們眼前寫下這段傳奇。
立獅寶花紋錦,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代表之一。
這一次,它被用編程語言和二進制展示。
全程沒有一句文案,樣式和織法卻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水晶綴十字鐵刀,中國境內出土的唯一唐刀。
這一次,它和唐官、漢刀展開穿越生死的對話。
大唐橫刀的悲壯與傲骨,衝擊着我們的心臟。
當這些文物以生動活潑的姿態朝千年之後走來。
我們也能夠以嚮往專注的神情朝千年以前望去。
四目相對 。
古話講就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新梗説就是:確認過眼神,遇到對的人。
當然,是這些新穎的形式和視角,讓古舊的文物和歷史捕獲了年輕人的心。
但背後,是從古至今延綿不絕的中國文化和精神,讓古今之人都共用了一套情感和語言的密碼。
所以今天的人才能通過文物,輕易地感動於古人的悲喜。
比如《洛神賦圖》。
相傳這幅畫為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所作。
他讀了魏晉才子曹植的作品《洛神賦》後大受感動,於是揮毫而就,留下來傳世經典。
《洛神賦》不止感動了顧愷之,也俘獲了歷代文人墨客的心。
其中「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洛神形象,更成為了中國人心中永遠的女神。
直到今天,也關於洛神的影視作品也大受歡迎。
電視劇《洛神》劇照
而曹植筆下的洛神到底是誰,一直是千百年來未解的謎題。
許多影視劇和部分野史傳言裏,洛神形象為曹植其嫂甄氏。
曹植作《洛神賦》,紀念一段複雜纏綿的戀愛。
但也有文史學家認為,洛神是曹植心中美好理想的化身。
作品中洛神和旅人相遇分離的悲劇,便是曹植鬱郁不得志,理想破滅的隱喻。
《新洛神》曹植
真相已經不可考,但洛神確實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最美好的形象之一。
歷史已經遠去,無數人與物化為飛煙,洛神與曹植的神采在這一副畫裏永恆。
無論是愛情還是理想,今天的我們都能有感同身受的感動。
還有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
這是書聖王羲之為當時的一次文會寫下的序言,被奉為渾然天成的千古絕唱。
紀錄片中展示的是馮承素摹本,因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稱為神龍本。
在這個摹本的卷軸上留下的印章很多。
其中包括不少唐、宋、清的皇帝和當時文豪。
這放到今天,那不就是在名人微博搶熱評、公眾號文章留言、朋友圈評論。
所以在這部紀錄片的宣傳海報裏,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的slogan明晃晃寫着:
那天的朋友圈。
其實,給有名的字畫蓋戳,一直是中國曆代文人、收藏家最愛乾的事情。
此中翹楚,蓋章狂魔乾隆帝必須擁有姓名!
在這個版本的《蘭亭序》上就留下了乾隆爺好多的印章。
乾隆印之一
這也恰巧也與我們熟悉的現實相呼應:
能搶到頂流熱評的多數人,本身就是大V。
王羲之寫在《蘭亭序》中的一句話,或可以解釋這幾千年都沒有消褪的狂熱吧。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我們在紀錄片中聽着這句話念出,看着它寫下。
有種今天的心事早已在千年之前被猜中的感動。
那一刻,今天的人彷彿和捉筆揮毫的王羲之相遇了。
這也是幾千年來,每一箇中國人都能擁有的相遇。
紀錄片每集的開頭總會説:
「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
這留言不是難以理解的古句,而是人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白話。
很多人在彈幕和評論裏,紛紛表示淚目。
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理解文物的藝術價值。
但所有人都能以此感知到文物所承載的中國的氣韻精神。
這份氣韻精神從古至今,更新延續。
曾經有人説,中國人沉迷於歷史,是因為那裏有我們回不去的榮光。
可實際上,回望歷史也是在締造未來。
古老的中國歷史文化,一直在當代中國煥發着勃勃的生機。
在影視界,以古老神話、經典名著改編的作品一直佔據半壁江山。
過去有央視根據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擁有着不可撼動的歷史地位。
其他諸如《山海經》《聊齋志異》等等典籍也多次被搬上屏幕。
還有濟公行善、八仙過海、鍾馗打鬼等數不清的民間傳説,被改編成喜聞樂見的國民爆款。
近幾年,也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等成為票房黑馬。
當然也包括,《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説話》這樣以當代視角解讀古老文物的節目走紅。
甚至於B站和抖音,都有大量的年輕用户以古風和歷史為素材創作的歌曲、視頻作品。
其他領域,還有以故宮博物院為首的諸多文創產品,成為網紅爆款被年輕人追捧。
許多國貨潮牌也大走中國風,甚至走出了國門。
每一代人,都會對歷史文化作新的解讀。
只要有連接古今的那份中國精神。
無論時代的視角和技術如何變遷,古老的文化都能夠以它們為橋樑,再次打動人心。
千年前的風,依舊能夠吹動後來人的髮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