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第一仙山”嶗山,孕育着一種特有的魚類——仙胎魚,素有嶗山中華鱘、“仙山第一魚”美譽。今年6月,2500尾嶗山仙胎魚魚苗投放到景區水系當中。近日,記者來到投放水系,看到這些仙胎魚悠遊水中,生存正常。而這些魚苗都是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培育的,成魚能長到20釐米左右。培育人員日前向記者揭秘了仙胎魚拯救的全過程。
2500尾仙胎魚回到嶗山
時間來到2020年6月7日,全國放魚日的第二天,嶗山北九水景區,工作人員把2500尾嶗山仙胎魚的魚苗,投放到景區水系當中。
全國放魚日在嶗山水系放流仙胎魚
這次放流的是經過人工培育的嶗山仙胎魚魚苗,是嶗山仙胎魚首次在其發源地嶗山水系當中進行放流,可謂是仙胎魚正式迴歸大自然的懷抱重獲新生的一天。
放流的仙胎魚
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遺傳育種中心主任薄萬軍介紹:嶗山仙胎魚是很珍惜的魚種,作為嶗山十大特色產品之一,曾經是皇上的貢品。仙胎魚現在很難見到,有多方面的原因:一個是自然方面,雖然仙胎魚是在嶗山水域生活,但是它是洄游性的魚。每年的春天之後,在大海里越冬的幼魚會迴游到温度適宜的河水中,進入各河道開始覓食生活。到了秋天,在河流中的仙胎魚都長為成魚,當水温降至20℃以下時,就回到下游河口近海處淺水地方產卵,雌魚在產完卵後大部分因力竭體衰而死去。也就是説野生仙胎魚只有一年的壽命。
再就是由於興修水利、河流改道、水系斷流等原因,嶗山仙胎魚的洄游通道幾乎沒有了,所以嶗山仙胎魚野生資源急劇減少到現在幾乎就算是絕跡了。
為此,青島市於2003年啓動了仙胎魚拯救行動,原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現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和嶗山區相關部門開展了保護仙胎魚的活動。
仙胎魚成魚
2010年,黃海水產研究所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立項對仙胎魚開始保護研究並嘗試人工繁育。此次放流的仙胎魚都是由青島黃海水產研究所培育的。
“10年圍着仙胎魚轉”
仙胎魚放流的兩個多月來,有個人每週都會來到嶗山的水庫觀察放生仙胎魚的生活情況。他是助理研究員孔祥科,他在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遺傳育種中心主要是負責嶗山仙胎魚項目。
孔祥科觀測水樣鹽度
自2011年研究生畢業,孔祥科就投身到這個項目當中。他笑稱,“仙胎魚圍着池子轉,我這10年就是圍着仙胎魚轉”。
記者隨着孔祥科來到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水養殖遺傳育種中心,記者看到池中的仙胎魚都向同一個方向有序地快速遊動。孔祥科介紹説,這是因為仙胎魚的天性,逆流而上。
“這次放生的仙胎魚就是這裏培育的,我們基地培養出來的魚要比野生的大一些,成魚一般都會在20cm左右”,孔祥科説,“這條魚已經活了2年多了,現在重量大概3-4兩”。在另一個池子裏,記者看到了一條接近30cm的仙胎魚。
從黃海所立項到此次野外的增殖放流,這十年間的科學培養,孔祥科是最有發言權的一個人。
仙胎魚成魚
“我們在最初的兩三年間,其實就掌握了人工繁育的技術。當時也有企業的扶持,我們最多的時候大概可以達到一年產五十萬尾。2013年,曾經一度推向市場,引起過不小的轟動,聽説不少高端的飯店專門開發了仙胎魚的菜系。但是,當時還有技術不成熟的地方,比如魚的上市時間短等等。”
這種魚非常有個性
孔祥科介紹,培育仙胎魚其實是比較困難的,首先是它不能用地下水直接飼養。每一池的水都需要根據模擬相應自然環境下的温度和鹽度來單獨配置。而仙胎魚又是一種非常有個性的魚,它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是生長在不同的水體環境中的,所以吃的食物就會不同。仙胎魚是在河水中育苗,起初以浮游生物為食,但出生後就會游到大海中去,以硅藻為食生長,等到長大後又重新回到河流中。
長度達到30cm的仙胎魚
孔祥科説,仙胎魚出生之後,它吃的食物是動物性食品,一些輪蟲、滷蟲等浮游生物,這個也是需要我們提前做好準備,就像我們小孩新生兒要喝奶粉一樣,我們要提前把它的食物準備好。
在成魚方面,孔祥科説,我們主要是做了三個方面的研究,一個是體格方面,另一個是反季節培育,再就是延長壽命。普通的嶗山仙胎魚在自然環境下,只能長到1兩左右的大小,現在我們實驗基地已經能長到3兩到4兩了。
反季節培育主要是要解決上市的問題,這個算是一個難關。自然環境下的仙胎魚是雄性先發育,通過性腺去刺激雌魚,讓雌魚再性成熟。但是在實驗室的育苗計劃,需要雌雄同步成熟。
仙胎魚具有逆流而上的天性
自然環境下的仙胎魚只有在農曆八月十五前後進行繁育,這就導致每年的上市時間只有3到4個月,我們現在已經可以控制性腺讓魚在五六月份進行繁育,實現全年都可以出魚。
孔祥科介紹,現在正在做的是延長這個魚的自然壽命,打破1年生的禁錮。在我們實驗基地,現在已經有魚可以達到2年多的壽命了,我們想看看能不能活3年甚至4年,這個就是要連續不斷地對魚進行研究。
讓皇家魚游上老百姓餐桌
這次仙胎魚在發源地嶗山水系的增殖放流,是黃海水產研究所經過10年研究的成果,這既是對嶗山水域他魚類資源的補充和修復。也是可以觀察到仙胎魚能否在不洄游的情況下,在陸封情況下在水庫裏面進行繁殖,兩個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仙胎魚吃飼料
據瞭解,黃海水產研究所會將仙胎魚的增殖放流活動形成常態化,通過增殖放流,促進仙胎魚自然資源恢復,“以魚淨水,以魚養水,以魚活水”,進而推動整個嶗山水系生態功能的保護,重現“魚翔淺底”的嶗山美景。
更重要的是,以增殖放流活動為契機,加大科技和產業技術研發投入,提升嶗山仙胎魚規模繁育能力,建立產業技術體系,做大做強嶗山仙胎魚產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成果轉化處處長王印庚説:“養殖技術我們已經成熟了,現在想通過3到5年的時間,通過規模化的繁育,使得苗種的數量大大提升,爭取達到產業化,讓仙胎魚游回老百姓的餐桌。”
在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青島建設和城市品牌建設交匯發力的新時期,具有悠久歷史文化沉澱的仙胎魚迴歸自然,對延伸嶗山文化,打造“嶗山仙胎魚,仙山第一魚”的文化品牌,豐富青島海洋名城的特色內涵起到了推進作用。
相關鏈接:
歷史上和傳説中的嶗山仙胎魚
“仙胎魚出白沙河,從九水來,山回澗折,其流長而清湛不染泥塵,魚之遊泳於清泉白石中者也,大可五、六寸,鮮美異常。”這是清同治版《即墨縣誌》的一段記載,記錄了嶗山人的驕傲——仙胎魚。
實驗室
仙胎魚從明代始即作為貢品上送皇帝的宴席,歷代來到嶗山的官員無不以嚐到仙胎魚為榮。成魚逆遊於清水急流中,以浮游生物、藻類為食,體側扁長,約20釐米,重1~2兩,色青黃,鱗細,口方,唇邊生豆瓣狀物。
嶗山九水景區50歲的當地工作人員説,自己還是趕上了品嚐仙胎魚的末班車。“我小時候水裏還有這個魚,我也抓過,但是就不是很多了。這個魚遊得速度很快,很難抓。只有我們當地人有辦法,就是找個棍子或者繩子在水裏投影,仙胎魚遇到黑影就不敢靠近,逼到死水的地方就可以用網撈了。要説味道,還真是挺不一樣的,吃着發甜,有個黃瓜味,很清新。”
薄萬軍(左)孔祥科(中)在養殖繁育基地
關於仙胎魚的民間傳説也不少,主要有這樣三個:
1、當年八仙一行從蓬萊仙島來嶗山遊玩時,何仙姑發現清澈、甘洌的嶗山水中,見不到魚遊,便順手從身邊的一棵千年高齡的嶗山人蔘的枝杈上,擼了一把紅色的種子撒到溪水中。只見那人蔘種子一落進水裏,立時變成了一條條奇特的小魚。因它出自何仙姑之手,山裏人便給它取了個帶神話色彩的名字“仙胎魚”。
2、當年有一位縣太爺到嶗山視察災情,見山民沒有吃的,難度饑荒。於是,縣太爺當眾擼了一把柳葉,撒入溪流中。只見柳葉變成了許多小魚,山民就是靠着吃這些小魚度過了饑荒。因此,後來人們稱這種小魚為“縣太魚”時間久了,人們又叫成了現在的“仙胎魚”。
3、當年胡嶧陽之子胡影到千里島尋父時,胡嶧陽給兒子帶了一些柳葉回家,胡影不小心將柳樹葉散落山中,從而變成了仙胎魚,惠及民生!
【來源:半島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