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重走成渝古驛道⑥|專家:成渝古驛道體現了川人開放包容的特質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休閒

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

成渝古驛道,

一頭繫着遙遠的鄉愁,

一頭連着當下的思考。

四川大學新聞學院中文系教授張放回憶,一提起成渝古驛道的“東大路”,就讓他想起當時成都不少鹽巴、絲帛等貨物東西往來的場景。從成都主城區來看,當時城東的東大街也是最為繁華的街道之一。他年輕時,或騎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取道古香古色的東大街,一路向東,最終行至龍泉山下龍泉驛鎮。“那些年年開放的漫山遍野的明豔桃花,細想一下,不就是古人與我們今人共通的生命見證與感情流露、綻放麼?”

如今這份“鄉愁”在張放眼中,也內化為一種思維。他認為,成渝古驛道其實代表着川人的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性格。它告訴人們既要立足本地,也要破除保守,放眼世界。當抗戰時期全國文化進步人士雲集重慶,當成渝古驛道沿線地區開始修起了公路,這條成渝東大路,還連接到更遠的上海、南京等地。而這條路線,同樣也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它們能把巴蜀地區的貨物,運送到更遙遠的大洋彼岸。“改革開放,就是成渝古驛道帶給我們的當代性價值。”

以這種開放性為基礎,也銜接着兩地更深入的交流。重慶社科院文史所副研究員呂昕認為,成渝古驛道告訴當今成渝兩地,第一是要加強經濟發展,造就區域乃至全國性的經濟中心所在,為地區的綜合發展奠定基礎。第二是互聯互通的兩地交流非常重要,在溝通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西南大學教授、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藍勇是四川瀘州人,在重慶工作。他也深入研究成渝古驛道數十年,走過了不少成渝古驛道遺址,熟悉沿線城市發展情況。在藍勇看來,成渝古驛道是兩地交通交流之路,也是連接巴蜀文明的文化之路。明清興盛的“東大路”上,內江、永川、隆昌等都是傳統農業發達地區,如今隨着高速公路的發展,公路、航空等交通選擇的多元化,這些城市的地位受到影響。因此在他看來,重走古驛道去發掘其中的人文價值,更重要的是讓今人思考,怎樣重新調動起已有的城市資源,去重新開發利用,進行策劃規劃,從而形成新的發力點,激發城市活力。

這個觀點,也得到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段渝的認同。“要想富,先修路”是大家都懂的道理,隨着交通方式的轉變,自然影響着城市的興起與衰落,但段渝認為,古往今來放眼全國,成渝之間的交通也是絲綢之路上貨物往來的一環,重走成渝古驛道,尋找消失的遺蹟背後的故事,需要對歷史點位進行科學性、集中性地開發與統籌,才能讓“好酒不怕巷子深”,讓古驛道重新煥發出時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