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石碑”品牌點亮小康路
6月15日,青海日報社“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道組走進海東市平安區古城回族鄉石碑村。一眼望去,山巒疊翠,田野葱蘢,空氣中飄來丁香花與青草葉的氣息,充溢着大自然的情趣。
石碑村因一塊老石碑而得名,圖為遊客在石碑前合影留念。胡芝蓉 攝
村民馬海龍一家正沉浸在一件大喜事裏。原來,妻子馬德花申請的“石碑尕面片”商標終於註冊成功了,這件事,圓了一家人心底的鄉村旅遊特色品牌夢。
歷史淵源 石碑面片出名早
説起石碑面片,還有一段往事。“平安到阿貸的高速尚未開通時,石碑村是去往化隆、循化、黃南等州縣的必經之路,由於區間路程遙遠,人們跋涉一天路過村子,吃一碗地道的石碑面片再出發已成為一種習慣。吃的人多了,石碑面片就出名了,村民們都靠做面片養家餬口。”馬海龍回憶。
據他介紹,妻子馬德花的外祖母高發圖買早年就在路邊一家小店做石碑面片,又薄又滑的指甲面片在山泉水熬製的麪湯裏“翻滾跳躍”,舀到大碗裏端給客人,份量足口味香,深受大家喜愛。後來,這門手藝一代一代傳給了女兒高永蓮和外孫女馬德花,現在馬德花的女兒馬阿舍又成為第四代傳人。
可2006年10月,平安到阿岱高速開通後,區間路程大大縮短,之前的過路車輛很少來村裏休息了,看着空蕩蕩的桌椅,馬海龍一家和其他村民一樣,一籌莫展。為了生計,他只能離開村子在平安區縣城裏開了一家石碑面片館。
破局創新 開發資源求發展
“俗話説,東方不亮,西方亮;南邊不通,走北邊。一定要打破僵局,讓村民的口袋儘快鼓起來!”古城回族鄉黨委書記車桂平説。鄉黨委積極引導謀劃,打破制約瓶頸,創新求發展;石碑村“兩委”班子立即召開村民大會徵求意見,最終大家形成共識,發展“一村一品、一線一景”的特色鄉村遊,讓村民有事幹,有錢掙,共同走向小康生活。
遊客在花海觀賞區遊玩。才讓東珠 攝
村裏要發展鄉村旅遊的好消息傳來,在縣城開餐廳的馬海龍心裏立即有了一個想法:他要回村創業。“從小就在石碑村長大,這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都有很深的感情。我想依靠鄉村特色遊把‘石碑面片’的品牌重新做起來,讓更多的人體驗‘原汁原味’的鄉村遊。村裏早期靠着石碑面片火了,這個根不能斷。”他説。説幹就幹,2016年10月31日,註冊資金達800萬元的海東市平安區瑞豐園休閒觀光度假有限公司成立了,主要經營農業休閒觀光服務、餐飲服務、園林綠化、牲畜家禽養殖銷售等等。
一家富不算富 帶領鄉親奔小康
石碑村鄉村旅遊項目落地後,通過土地流轉,馬海龍把之前的一些荒泥灘和田地承包了下來,依靠自然生態、民俗文化等資源優勢,“石碑村瑞豐花海”亮相了,公司積極打造集旅遊觀光、農家餐飲、户外遊樂為主的體驗式服務,作為古城回族鄉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示範基地,馬海龍不僅拓寬了自己增收致富的門路,也帶動了周邊鄉鄰的發展。村民馬桂蘭承包了景區外的小吃攤位,僅6月13日-14日兩天,她靠賣炕土豆、釀皮、煮苞谷和粽子等小吃每天就有2000~3000元收入。同時海東市殘疾人創業就業基地在這裏掛牌成立,從小就患有腿疾的村民王延明無法乾重體力活,也沒有機會走出大山。他和妻子馬花就在景區負責燒開水,每月也有4000元收入。
遊客體驗水上滑道。胡芝蓉 攝
如今,通過鄉村旅遊走向小康生活已經成為馬海龍一家和村民們堅定不移的信念,發展鄉村旅遊讓村民的收入芝麻開花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