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1924年的武康大樓,由於武康路和淮海路的夾角小於30度,使它有着一艘啓航巨輪般的獨特造型。2019年,武康大樓歷史建築修繕工程正式啓動。經過整體修繕、業態調整的武康大樓有哪些變化?在7月11日下午的“匯講壇”上,徐房集團總經理丁曙和新路達集團總經理鄭華為大家講述了這棟百年建築“新生”背後的故事。
“內外雙修”讓維修充滿温度
武康大樓經歷過兩次比較系統的修繕,第一次是在2009年的時候,第二次是2019年。間隔十年的兩次修繕,都是由徐房集團承接。丁曙説:“2009年,整個中國的保護建築修繕剛剛起步,在修繕的技術、工藝、材料等方面我們是缺乏經驗的。武康大樓的外立面有兩大特點:大面積的青水磚牆和大量使用了水刷石的工藝。這些工藝我們工人做都會做,但是會做不一定會修。當時已經提出要修舊如舊,修完一塊磚以後不僅要達到原有的強度和防水性能,同時要把這塊磚上留下的歷史痕跡儘可能保留下來。最後我們用了比較笨的辦法,做大量的試驗,反覆的比較、反覆的試驗,還請專家來看。最後用了8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第一次修繕。”
去年的這次大修,還是這批隊伍,武康大樓成為上海首個試點歷史建築修繕、舊住房改造和高空墜物整治“三合一”的大樓,並增設了房屋安全管理的信息監控系統,任何的沉降、變形、牆體割裂,管理部門都能第一時間掌握。
2019年的這次修繕,理念比十年前跨了一步。立面整治的同時對武康大樓的內部也做了綜合整治,對大樓內部的公共空間,特別是居民使用的空間,做進一步的合理梳理和整治,丁曙分享了修繕過程中的一個小故事:武康大樓在南立面整治過程中,二樓這一排的空調機位對景觀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們決定要移除。移除從技術上很簡單,但是涉及到二樓的16户居民需要挨家挨户做工作。其中一户居民住在國外,房屋空關,好不容易通過電話聯繫上了,他卻説政府出資修繕房屋,還出資換空調,這不合情理,説我們可能是電話詐騙。真的是讓人哭笑不得。但是如果缺少這一户居民的支持,整個南立面的整治就功虧一簣。最後想了一個辦法,通過他在上海的朋友做了解釋,然後他朋友跟他再做溝通,他才相信。這個事情最終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這次修繕的意義在於,試着在建築風貌恢復的同時,居住在裏面的百姓生活可以得到改善,這是一個共同治理和綜合治理的過程,這絕不是一個施工單位憑一己之力可以解決的。這當中專家團隊、設計團隊、監理團隊,武康社區、街道、居委會,特別是武康大樓裏面所有的住户,如果離開他們的支持、關心、奉獻,武康大樓不會有今天的效果。丁曙説:“每一棟歷史建築都有內在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在裏面。但同時建築是為人服務,歷史建築也是為現代人服務,我們希望通過這種修繕的嘗試,展示出建築的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也希望通過這次三合一的大樓修繕實踐,繼續探索更有意義的建築保護。”
利益不止於金錢,還有文化的生長
本期“匯講壇”在武康大樓底層展覽空間舉行,這個“城市交集UrbancrossGallery”展廳由同濟大學教授童明帶領團隊主持運營。武康大樓修好後,底層千餘平方的的商業佈局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展廳的隔壁是元龍音樂書店、大隱書局、還有一個特別好看的冰淇淋,再旁邊是老麥咖啡館。以前很多的空間都是走走看看而已,但現在的這些空間你都想走進來、停下來。
武康大樓自1924年建成時,底層就規劃為商業空間。一直到解放初期,理髮店、洗染店、食品店、酒吧等業態,都與當時居住在武康大樓的洋行大班、高級職員等住户的生活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後,以匯豐大藥房、紫羅蘭美髮廳為代表的國營店陸續入駐,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2010年世博會後,人們的歷史風貌保護意識加強,建築已經成為城市的名片,武康大樓如何選擇與之配套的商業業態,成了新路達集團面臨的一個問題。
去年10月,新路達集團引進了一家很大牌的小店:元龍音樂書店,這個開在復興路上的書店,在整個上海音樂圈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地位。這樣的店鋪如何在目前的商業環境中生存下去?這成了商業運營團隊“幸福的煩惱”:武康大樓的底層鋪位,有很多連鎖品牌、網紅店都看中並來接洽,他們開出的租金都比現在的展廳、書店高出好幾倍。但鄭華説:、我們對歷史保護有承擔的責任,所以首先考量的,並不是租金、投資回報、税收、平效、流量,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商業價值。而是考慮引進的商業怎麼與歷史建築更好地融合,讓多元文化在這裏有更多的碰撞,讓更多的人蔘與到風貌區的保護中來。
新路達集團在徐匯經營管理着很多歷史建築、特別是街角核心建築的商鋪。其中包括淮海大樓、高安路口的西湖公寓等。“在衡復風貌區裏的特色小店,有理髮店、點心鋪、茶鋪、西餐廳,這些特色小店放在以前真的很難生存,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説,寧願犧牲一點租金也要讓這些特色小店在我們風貌區裏面茁壯成長。”鄭華表示,我們要抑制商業衝動,更多是承載商業的功能、保護的功能,將歷史保護建築打造成具有海派魅力的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