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鄉村遊,好風景裏“好錢景”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休閒

近日,位於滁州市南譙區大柳鎮境內的大柳草場,碧綠的草地波瀾起伏,一望無際。 (資料圖片)

立足資源稟賦 揚長避短“以變取勝”

好風景能變出好“錢景”,是越來越多農民的共識。但如何“變”是門學問。

羣峯競秀,溪流潺潺,坐落在滁州市南譙區大柳鎮的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被稱為滁州乃至華東地區的“西雙版納”,景色宜人,動植物資源豐富。依託獨特資源,森林公園附近的曲亭村這幾年休閒農業搞得紅紅火火。“全村超過三分之一農户從事休閒農業,去年村集體收入50萬元,跨入經濟強村之列,村民收入在全鎮也名列前茅。 ”大柳鎮黨委書記陳東健介紹。

為何這個村的產業能紅火起來?陳東健認為主要是找準了優勢,做出了特色。 “依託皇甫山森林公園搞民宿和觀光;金甲溪地勢起伏,夏季水資源豐富,搞漂流就容易出彩;曲亭村是滁州貢菊原產地,因此村民搞觀光帶動銷售;這裏黃金梨遠近聞名,依託1800多畝梨園搞梨花節和採摘節。這四個主要業態都形成了比較強的競爭力。 ”陳東健説。

同在大柳鎮的橫塘村,沒有扎堆搞民宿,而是另闢蹊徑,建設一個集農業採摘、餐飲、民宿、體育活動、科普教育、救援演練於一體的綜合親子農莊項目。“這是因為橫塘村有華東地區唯一的原生態天然草場——大柳草場,面積8000多畝,是其他地方不具備的資源優勢。 ”陳東健表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越來越多的村子掌握了“變”的技巧。去年,全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經營主體超過1.6萬家,綜合營業收入650億元,接待遊客1.5億人次,從業人員70萬人,帶動農户59.5萬户增收。 “‘變’的關鍵是清楚自己優勢,在此基礎上選定主打業態。 ”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協會秘書長李軍認為,從目前做得好的村鎮看,都在努力避開同質化,走個性化、差異化路線,揚長避短,壯大核心競爭力。

“一些投資人對當地資源優勢和風土人情研究不深入,定位不準,盲目競爭,是經營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在做規劃時,縣裏就強調要錯位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局面。”肥東縣農業農村局美麗鄉村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馬宜文告訴記者,比如在東部沿山區域,謀劃依託景點古蹟和森林資源,打造生態休閒農業觀光遊憩帶;在店中路交通沿線,依託大面積水生蔬菜,打造親水、採摘體驗農業;在石長路交通沿線,利用春季成片的油菜花田、秋季金色的稻田景觀,構架休閒鄉村遊精品線路。

“一定不能盲目攀比,簡單模仿。它搞藍莓園我也搞藍莓園,它建民宿我也建民宿,那樣成功率不高。 ”李軍建議,做業態規劃時要創新思路,放寬視野,不要拘泥於採摘、民宿等個別領域,可以拓展“農業+”文化、教育、旅遊、康養等特色內容,催生創意農業、民宿服務、農業科普等新業態。 “像皖南的徽州民宿、藝術家村、鄉村度假莊園與酒店、科技教育農業園、文化創意農業園、休閒農場、鄉村營地、運動公園等,這些新業態有個性、有創意,經營效益就很可觀。 ”李軍説。

近日,在滁州市南譙區金甲溪森林漂流景區,遊客們正在嬉戲玩耍。通訊員 喬宣 攝

完善體制機制 把村集體和村民“嵌入”產業鏈

隨着產業壯大,越來越多社會資本“下鄉”,這加快了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發展,也讓人擔心農民和村集體能多少成果?

在橫塘村,建設中的親子農莊項目由滁州奇遇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實施,但村集體也深度參與。“奇遇文旅提供全部資金,橫塘村結合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以周衝組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公共基礎設施入股該項目,按照年運營情況分紅。 ”陳東健算了一筆賬:按這個模式,假如奇遇親子農莊項目年收益100萬元,橫塘村就可以收益20萬元,這20萬元按照二八比例分配,村民平分16萬元,橫塘村集體收入4萬元。

不少村幹部反映,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需要不菲投入、成熟的營銷團隊,這些恰恰是農村最缺乏的。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協會常務副會長董仁泉認為,在這個過程中要合理設置機制,既調動相關企業積極性,讓它們有穩定盈利空間,也讓村集體和村民深度參與,共同發展。

社會資本的引入,讓一些體量比較大的項目得以落地實施,這些項目以三產切入,往往能帶動一產和二產,反過來推動全產業鏈發展,在種養、加工、務工等各個環節帶動農户。

“如果項目不能給村民帶來收益,與村集體割裂,那麼我們認為項目也無法持續發展。”謝平是奧瑞旗度假山莊的運營方負責人。山莊位於肥東縣包公社區,2012年對外開放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數百萬人次。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户”的模式,山莊帶動農户開展富硒雞標準化生態養殖,帶動農户102户,年均出籠土雞30萬隻,土雞蛋400萬枚,農户不僅可以獲得養殖收入,還能通過合作社進行二次分紅,每户年增收3000元左右。“山莊能穩定運營10多年,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與村民結成了利益共同體。 ”謝平深有感觸地説。

在巢湖,三瓜公社走得更遠,這個項目與當地村莊有機融合,不僅為村民提供大量就業崗位,而且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新農人入鄉創業。

董仁泉介紹,三瓜小鎮建設是對空心貧困村進行鄉村修復,不拆房子不砍樹,保持村莊肌理,對荒地、山地、林地進行復墾,對水系進行修復。將村莊和田野打造成詩意棲居、宜遊宜業的家園樂園。通過電子商務打開當地農特產品大市場,帶動農民加入合作社,利用“互聯網+三農”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盤活了鄉村資源,讓鄉村再次煥發出生命力。如今,三瓜公社小鎮已入駐企業90家左右,吸納就業2000人,年接待遊客600萬人次。

“村集體和村民不能成為鄉村旅遊旁觀者,要從發展中受益。”董仁泉建議,發展鄉村旅遊要立足農村,利用農業資源,與農民深度融合,要讓農民作為主體參與運營。通過完善體制和機制,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公司+村集體”“公司+協會”等模式,把村集體和村民“嵌入”產業鏈。

解決用地和資金“痛點” 打造精品項目帶動產業升級

南譙區靠近南京,被許多南京市民看作“後花園”,在節假日前來遊玩。 “南京是我們很重要的客源地,遊客們對我們的風光、環境和特產都很喜歡,但也反映我們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服務水平也有欠缺。這都是我們下一步要提高的。”南譙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坦言。

記者採訪發現,當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普遍配套設施薄弱,一些鄉村道路、飲水、公共廁所、垃圾處理、通訊設施、住宿和飲食衞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高品位、高檔次、多功能、知識型的休閒園區還很少。 “與蘇浙一帶相比,我省的休閒農業相對落後,業態不夠豐富,品質不高,大部分只能提供採摘、農家菜等服務,住宿條件也滿足不了中高端消費需求。”李軍建議要加強規劃提升和政策扶持,完善基礎設施,增強產業發展能力。

一個突出的問題是中高端項目少,產業升級慢。業內人士表示這與“用地”和“融資”兩個瓶頸問題息息相關。“一些重要項目建設受到土地使用政策限制,不能有效地開發、改造和升級,投資者不敢加大投入,應在堅持耕地紅線前提下,更科學地調配建設用地指標。另一方面,由於融資渠道少,政府扶持資金不夠,企業投入後勁也不足,多數農業休閒產業規模小、投入少、品位低。 ”馬宜文反映。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加強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園區)建設,開發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完善配套設施,到2025年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年接待3億人次。“下一步將着力引導休閒農業依規發展,轉型升級。 ”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楊亞明表示,特別是針對用地和資金兩個“痛點”,會積極協調努力破解用地難、用地貴問題。加強與銀行合作,為休閒農業經營主體解決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

楊亞明表示,我省還將繼續結合全國美麗休閒鄉村、省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園區創建,不斷完善休閒農業公共設施建設,提升服務水平,規範經營管理,打造一批生態優、環境美、產業強、機制好、農民富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帶動產業升級。

來源: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