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演藝可持續發展——策略和打法都很重要
不可否認,高投入、回報週期長的特點一直是旅遊演藝的常態。大型旅遊演藝項目光起步資金就需要兩三億元,中型項目也至少需要5000萬元,如果運營得好,回本需要七至八年,這期間不僅要面對旅遊產品本身有生命週期的定律,還有夜遊經濟、實景娛樂等多種文旅業態的衝擊。據不完全統計,80%的旅遊演藝項目都處於虧損狀態,真正盈利的不到9%。要分食一塊蛋糕,旅遊演藝行業需要策略,打法十分重要。
“選好點位,就成功了一半。”在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秘書長、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曾博偉看來,好的旅遊演藝項目通常都設置在知名旅遊目的地,藉助現有人流量完成轉化,部分項目還能以夜遊經濟為窗口,主動推介,吸引客流。在此基礎上,叫好叫座的項目最終是靠藝術完成度贏得觀眾認可,只有技術外殼缺乏思想內涵的演藝作品必然後勁不足。此外,絕大多數項目的借勢營銷與成本控制水平亟待提升,作為一種參與市場交易的產品,不會吆喝與不計成本都不可取。“以演藝項目為牽引,開發組合型產品,推高衍生經濟,可以嘗試,但要因地制宜、百花齊放才好。”曾博偉建議。
結合多年來的研究觀察,甘肅工大舞台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師尹海鵬認為,目前整個旅遊演藝行業仍面臨人才、技術、安全等諸多方面的挑戰,實現盈利還需藝術與技術相向而行,重構認知。“從表象來看,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但從長期來看,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並不必然意味着經濟成本的增加,甚至能促進節能降耗、提高設備壽命、降低停機維修或報廢概率、節省人力等。像旅遊演藝這樣長的產品週期,越快轉變思維,越能實現技術紅利。”尹海鵬説。
總體而言,旅遊演藝的發展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要,而隨着遊客觀演經驗的增加,這個落差可能繼續拉大。
當下,旅遊演藝的發展關鍵是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努力做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要面向市場,廣泛引入成熟的商業模式,持續強化辨識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資源整合力和市場營銷力。要想讓觀眾買賬,首先要自身水準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