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旅遊消費理性化將成“新常態”
【新聞隨筆】
作者:陳強遠(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
端午假期已過。多個旅遊服務平台的數據顯示,端午假期國內旅遊產品、酒店、機票的訂單量與價格均有所增長。與火爆的“五一”假期旅遊情況結合來看,不少專家認為,國民出遊消費需求不減反增,旅遊業國內大循環呈現良好態勢。
上半年旅遊黃金期的重現,常被解釋為“報復性消費”。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疫情限制了人們正常的旅遊消費需求,疫情穩定後人們選擇釋放慾望、瘋狂消費。打個比方,旅遊需求如流水,疫情對旅遊消費的限制如大壩攔水,當大壩開閘泄洪,水流量遠超無大壩時的正常排放量,那麼超出的水流量就屬“報復性消費”。從疫情前後兩年的旅遊消費數據看來,筆者認為無法有力支撐“報復性消費”的論斷。疫情前國內旅遊市場本就處於高速增長狀態,如果考慮到這一正常增長值,那麼“報復性消費”對旅遊經濟的貢獻度將會小於目前的估計。因此,雖然旅遊市場火熱,但我們不能因“報復性消費”而過於樂觀。
另一個輿論普遍關心的問題是,旅遊爆發性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與“五一”假期火爆的旅遊市場相比,端午假期顯得平淡。就此有人得出結論,認為旅遊市場只是暫時性反彈,國內旅遊消費需求受到抑制的情況將長期存在。不過筆者認為,對於國內旅遊產業不能盲目樂觀,但也大可不必過於悲觀。
“五一”黃金週的火熱,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隨着國內疫情趨穩,消費者國內旅遊需求實現正常釋放,國外旅遊需求的迴流、春節旅遊需求的補償性消費以及出於對未來疫情不確定的考慮而提前配置旅遊計劃等,實現了需求的疊加放大。在這個過程中,“報復性消費”所起到的作用較小。端午假期旅遊熱度的些許下降,也是假期較短、個別城市疫情防控情況、消費者旅遊記憶、旅遊需求季節波動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下,疫情防控常態化是國內旅遊活動長期的大背景。未來,國內旅遊業發展長期向好的勢頭沒有改變,國內旅遊檔期、項目和產品的“爆款”與“冷門”仍將同時存在。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疫情防控常態化正倒逼消費者改變消費習慣、方式與模式,國民旅遊消費更趨理性化。一大表現是本地遊、城市周邊遊成熱門旅遊項目,在空間地域上分佈更加均勻,有利於改變旅遊資源與旅遊需求的空間錯位,減緩或避免旅遊扎堆現象的出現。此外,消費者選擇的旅遊類型更多樣化,遊客利用數字化、預約制等智慧旅遊技術自發調節出遊計劃。
旅遊是幸福產業,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誌。當前,單純的打卡式旅遊是制約人們追求多樣化、高品質、特色化旅遊的重要因素。從需求側來看,疫情防控常態化倒逼下,消費者旅遊需求的日趨理性和合理,為破解打卡式旅遊困境提供了助力。而從供給側來看,破解打卡式旅遊難題,一方面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機制設計,鞏固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旅遊消費理性化態勢,實現旅遊需求的更合理分散,另一方面還需深入推進大眾旅遊、發展智慧旅遊和紅色旅遊,提升優質旅遊資源供給,提高旅遊公共設施和服務質量。對公眾多樣化、高品質、特色化旅遊需求滿足的過程,也是旅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
《光明日報》( 2021年06月15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