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香格里拉|“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中新網香格里拉11月17日電 (高雅曼)“近20年的時間,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環境也改善了。”洛茸村村民孫諾七林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洛茸村,一個坐落在香格里拉國家公園內的原生態藏族村落。近日,中新網跟隨“世界的香格里拉”主題採訪活動,探訪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國家公園。

  香格里拉國家公園位於世界自然遺產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的中心地帶。走進初冬的香格里拉國家公園,層林盡染的羣山,明鏡般的高山湖泊,處處風景如畫。而一旁蜿蜒的遊客木棧道,盤山而上的森林防火道,與自然生態景觀協調統一,融合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可就在二十多年前,這裏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以前的村民相當於是‘破壞者’,要不就是砍伐森林,要不就是打獵。”孫諾七林説。在發展滯後的年代,上山伐木、打獵是村民們增加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後來,隨着旅遊活動的開展,大量遊客進入,隨意擺攤,馬隊踐踏,一系列無序競爭、無組織經營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濕地保護的壓力越來越重,生態保護工作面臨極大挑戰。

  2003年,隨着“三江並流”的申遺成功,迪慶州委州政府將“生態立州”放在了首要位置,並將建成香格里拉世界級文化旅遊區作為旅遊業的發展目標。2006年,當地確立了建設國家公園的目標,對重要自然區域進行可持續發展和保護。

世界的香格里拉|“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雲南香格里拉國家公園內,被譽為高原仙子的“屬都湖”。屬都一詞是藏語名稱,意為“奶酪像石頭一樣結實的地方”。高雅曼攝

  村民們也開始增強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自發制定了自建房不足三十年不得新建、不得亂砍濫伐、不得狩獵等“村規民約”;主動嘗試用液化氣、太陽能等新能源代替傳統燒柴取暖烹飪;主動參與公園生態保護工作,自發組織護林員,自覺排除火災安全隱患等。

  曾經的伐木人、獵人,如今搖身一變,成了森林的守護者。60餘公里的柏油路修起來了,既用作森林防火道,又供遊客乘坐環保觀光車遊覽,草甸不再受到馬匹的過度踐踏;景區內投放的機動船,從最初的汽油、柴油動力船改為電動船,最終又轉變為無污染的液化氣動力船,碧藍清澈的高山湖泊不再受到污染;景區內建起了固定吸煙點,村民們組織了半專業的森林消防隊員,每年訓練、每天巡邏,只為保護好這片世世代代生活的綠水青山。

世界的香格里拉|“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雲南香格里拉國家公園內,初冬的牧場呈現一片金黃色。高雅曼攝

  生態環境的改善,讓香格里拉國家公園這座生命的博物館裏迎來了更多“主人”。“生態保護以後,公園內的植被多了,鳥類也多了,包括國家一級保護珍禽黑頸鶴。”解説員此裏卓瑪介紹道。每到農曆9、10月份,成羣結隊的黑頸鶴、灰鶴、斑頭雁等候鳥珍禽,就會從遙遠的北方遷徙至此,覓食越冬。

  據介紹,公園內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其中,種子植物有171科、586屬、2275種,野生哺乳動物24種,鳥類75種。香格里拉國家公園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植物多樣性,造就了其與眾不同的美景。

  生態環境的改善,也讓這片壯美的人文自然景觀吸引了更多國內外遊客。孫諾七林是洛茸村村民,同時也是普達措旅業分公司的行政管理部副部長。他介紹,2007年香格里拉國家公園開始正式對外營業以來,遊客人數、旅遊收入穩步提升,今年1-10月遊客量已經達到136萬,超過了2019年的同期水平,收入也已經達到了兩個億左右。

  據孫諾七林介紹,如今村民們在園區裏生活、工作,香格里拉國家公園給予村民“每年户均一萬,人均五千的旅遊反哺資金”。通過直接反哺、教育補貼、解決就業等各項幫扶政策,村民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過去這片糧食都需要國家救濟的貧困地區,實現了全面脱貧。

世界的香格里拉|“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洛茸村裏的村民民居,建築外觀設計具有藏族特色。高雅曼攝

  過去的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伐木、打獵以維持生活,今天的村民依舊倚靠這片高山,卻通過保護環境、發展生態旅遊的方式,讓“靠山吃山”有了新內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深入了家家户户,深入了村民們的心。此裏卓瑪説,村民們的思想發生了質的變化,馬匹下山、燒烤撤攤後,他們正在通過研學團、單車騎行等創新方式,打造旅遊新業態。

  “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內心之間的和諧。”孫諾七林説道。(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3 字。

轉載請註明: 世界的香格里拉|“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