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江南第一奇宅,黃炎培宋慶齡等眾多名人都在此出生居住,門票0元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休閒

上海因為歷史、地理沿革的特殊性,許多知名的歷史保護建築都在郊區。有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再遙遠依舊有遊客紛至踏來;而有的,卻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只能漸漸被人所遺忘。比如上海川沙有一棟寂寂無名的江南宅院,卻因眾多歷史名人,而成為江南第一官宦宅邸,與近現代中國史緊密相關。它,就是內史第。

內史第是2010年開始修繕復原,2013年才正式對外開放的。它位於上海浦東的川沙新鎮,它又名沈家大院,為清代金石學家、書畫鑑賞家沈樹鏞祖上所建。清咸豐九年(1859年)沈樹鏞中舉,官至內閣中書,沈家大院改名“內史第”。內史第是中國罕見的眾多名人聚集的典型江南官宦宅第,坐北朝南, 三進院落,青瓦白磚,風格頗具清代建築的濃郁特色,雕刻裝飾尤為突出。

木雕在“內史第”建築構建中較多,尤其在第二進的“立本堂”長窗、柱樑上廣泛運用,正樑和壁樑上面鑲着紫銅製作的各種精緻圖案,並以鎏金顯示其富貴。這裏歷來都是被當作客廳來使用的,大氣恢弘,站在其間,幾乎能感受到當年主人在這裏待客時的昂揚氣勢。因為沈樹鏞家底豐厚,又是金石學家,“內史第”中曾經藏有漢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眾多文物精品,被讚譽為“文物古蹟,富甲東南”。

“內史第”作為上海的歷史文化名片,不僅僅因其建築特色,還是因為在這裏出生、居住的名人眾多。沈樹鏞的妹妹便是黃炎培的奶奶,黃炎培就在“內史第”出生長大。黃炎培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出生於川沙鎮內史第。對於自己的出生地,黃炎培曾説:“浦東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內史第。”1903年,黃炎培和堂兄黃洪培還在“內史第”開辦過浦東第一所女校,並以黃炎培堂嫂陸開羣之名命名為“開羣女學”。

除了黃炎培以外,還有及其長子哈佛大學哲學博士黃方剛、次子革命烈士黃競武、三子著名水利學家黃萬里、四子著名水泥混凝土技術專家黃大能、五子著名經濟學者黃方毅、堂侄中國早期音樂教育奠基人黃自;6位黃氏宗親均在內史第誕生。此外,還有學者胡適先生,中國毛巾業先驅沈毓慶也都在此出生。

內史第西南角沿街房屋為“宋氏家族居住紀念地”,南廂房為宋慶齡以及宋美齡、宋子文等宋氏家族成員的誕生地,宋嘉樹1890年成為上海川沙地區的傳教士,借住內史第沿街坊,直至1904年遷至上海虹口。宋慶齡在“內史第”生活了11年,宋子文在“內史第”生活了10多年,宋美齡在內史第生活了7年,宋家三姐弟的少兒時代可謂是在川沙內史第度過的。

復原後的內史第,重建了前兩進宅院和沿街房,恢復了沈樹鏞時代的框架。踏入大院第一進,進內右側是胡適生曾經居住過的廂房,擺放着睡榻和他生前用過的茶具等;左側是宋慶齡曾經做過禮拜的福音堂;立本堂的左側則是由黃炎培和其堂兄開辦的浦東大地第一所女校——開羣女校,如今女校課桌上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現代和歷史相得益彰。穿過立本堂就進入了黃炎培1878年誕生的第三進宅院,那裏擺放着着黃炎培先生曾經用過的日常用品和字畫。

可惜的是,因為要讓路門前主幹道,原來的三進院落變成兩進半,無法恢復到原貌,這雖説是一種遺憾,但也追尋着歷史的必然,複製的永遠都只能是一部分。“內史第”是新修復的,卻也是陳舊的,像一枚泛黃的名片。小小的一座江南宅院,卻名人輩出,或許正是立本堂裏那“求真求是”的念力,才有如此的造化啓示、心源使然吧。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鎮新川路218號(近北市街)交通:地鐵2號線,公交188路,上川專線,浦東24路,南川線,江南專線,高川專線,川奉專線,川沙2路門票:免費開放時間:09:00-11:00,13:30-16:00,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