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吃一次很上癮的美食?
西海,古時青海湖的舊稱,屈原《離騷》中的“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所提到的“西海”,指得就是青海湖。去青海湖時正趕上油菜花盛開,心情激動,因為一直有沒見過油菜花開的遺憾。
雖然當天天氣陰沉,遊客眾多,但還是覺得青海湖很美,尤其是沙島滑沙,即便是我這樣喜歡離羣索居的人,都玩得活潑開心,旅行途中多是踽踽獨行的漫步和陳思,青海湖之行是少有的爛漫暢懷。
青海湖以東一百公里便是西寧,我在西寧曾短暫停留過兩次。第一次是10年進藏,那時候還不懂得旅行,第一次鼓起勇氣出遠門,完全沒有規劃,09年青藏鐵路通車剛剛一年,訂票手段也不像現在這樣便捷完善,不得已在西寧中轉,委託家住西寧的王輝雲幫我購買從西寧到拉薩的火車票。
她招待我在西寧停留了一天,帶着我逛西寧,吃小吃,我帶着第一次獨自出門的慌亂和初入藏地擔憂,整個路途上都忐忑不安,王輝雲像姐姐一樣,她的細緻和耐心可能只是款待同學的好客,但也給了我不少寬心慰藉,與暑季西安的燥熱不同,西寧清爽宜人,讓我的雜陳的心境平實了很多。
所以,我對西寧的印象極好,是短暫停留後主觀上的感覺的極好,我心中自有一個屬於我的西寧,跟景點和人文均無關係,即便12年再去西寧這種感覺已經不復存在,我依然對西寧保有非常好的印象。
西寧的小吃中我最喜歡的是羊腸面,如果非要給吃過的小吃排個名,那一定是位列前三的。雖然有人説羊腸面鹹膩,但那種鹹膩剛剛好符合我的胃口。
羊腸面,屬於幹拌麪的一種。羊小腸腸壁上的脂肪一定不要刮掉,餡料中除了羊肉還要加入內臟下貨,在煮羊肉的大鍋中沸煮至漂浮。煮好的麪條,鋪上切好的羊肉腸斷兒,揚上辣子和葱花,再配上一碗味道濃重的羊肉湯,粗狂裏透露着精緻,味道厚重,濃郁的羊肉香在口中蔓延,就會覺得羊肉的諸般製法,到這裏已近極致了。
從西寧回來就在網上搜索做法,羊腸面的工藝其實並不算複雜,可是做起來味道總覺欠缺,離開西寧,是吃不出羊腸面本來的味道的,因為食材不同,也沒有熬製一天的羊湯佐味,家常做來味道總要單薄些。
當然除了羊腸面,西寧的其他小吃也是很不錯的。青海省雜居43個少數民族,以藏族、回族為主,民族雜居必然會形成極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小吃。各民族料理製法彼此影響,互相借鑑,最後形成獨具一格的飲食風味。
所以僅僅是藏式和回族小吃而言,西寧的小吃製法口味與西藏地區和新疆地區的均有不同,即使與同是回民聚居的西安相比,也是有很大不同的,無論是釀皮、酸奶還是尕面片味道都很不錯,但唯獨羊腸面算得上獨到,在其他地區是看不到的。
再去西寧,在旅社放下行李,首要的事情就是要跑一趟莫家街,任意找一家羊腸麪館,來一碗熱騰騰的羊腸面。唯一一次在一座城市停留,只是為了吃一碗麪,相比之下,去青海湖或者塔爾寺,再或者遊沙山、逛油菜花田,這些通通成為其次的了。
除了羊腸面,青海湖湟魚應該是最為著名了。由於地處高海拔地區,水温低而常年缺氧,湟魚的生長極其緩慢,素有“十年長一斤”的説法,其生長本就可貴,加上湟魚無鱗而肉鮮,人們貪戀其味美,濫捕濫撈至其瀕危減少幾近滅絕。
近些年來,每到湟魚洄游季節,封湖育魚嚴禁捕撈,湟魚的數量有所增加,但利益驅動,非法捕撈的事件仍然屢禁不止。雖然飽有好奇,但是心懷不忍。自聽聞湟魚盛名以來已近十載,兩番入青海,都未願嘗。
當然,我對青海的嚮往也不僅僅停留在小吃上。相比於西藏今日的喧囂,青海有一種曠古和純粹的孤寂。詩人張子選在其《雨中的一日》中把這種孤寂描寫得非常好:
四個季節的圖索高地
註定要承受太多的東西
比如草木枯榮候鳥往還
比如歷史晝與夜的交替
比如馬背上有人濕濕地唱起青海
在那個古老的姓氏下
雨水摸過和坐過的一切
都被我悄悄珍惜
草木榮枯,歷史時間線在交錯,青海頭的戰場荒蕪了歲月,濕漉漉的青海湖畔,正如海子筆下的“德令哈”,是“唯一的, 最後的, 草原。”
別誤會,以上內容來自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