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大師李可染畫牛
(導讀:李可染畫的牛,極富生活情趣,這與他長期深入生活、靜觀默察,對牛的動作習性熟稔於心,不無關係。)
牛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喜愛描繪的對象,從40年代開始,一直到他生命結束,他留下了許多以牛為題材的精彩作品。
當時,我們住在重慶金剛坡的一位農民家裏,住房緊鄰着牛棚。牛棚裏有一頭壯大的水牛,天天見面。它白天出去耕地,夜間吃草、喘氣、蹭癢,我都聽得清清楚楚。
記得魯迅曾把自己比作吃草擠奶的牛,郭沫若寫過《水牛贊》。世界上不少有貢獻的科學家、藝術家都把自己比作牛,我覺得牛不僅具有終生辛勤勞動鞠躬盡瘁的品質,他的形象也着實可愛,於是以我的鄰居作模特,開始用水墨畫起牛來。
李可染畫的牛,極富生活情趣,這與他長期深入生活、靜觀默察,對牛的動作習性熟稔於心,不無關係。他筆下的牛,或行、或卧、或鳧於水中;牛背上,稚氣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觀山、或引吭、或競渡,寥寥數筆,他便勾出一幅質樸而生機盎然的田園小景。
李可染把自己的畫室也命名為“師牛堂”,表達了他“以牛為師,刻苦進取”的藝術追求。如今,人們把他的牛,同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並稱為“20世紀中國水墨四絕”。
李可染 四牛圖
李可染一生關於牛的題材作品,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青 年 時 期
牛是讚歌,任是辛勞也忍耐
40年代,李可染從蝸居牛棚開始畫牛,這看似偶然,其實是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處於抗戰時期的國人,急切的需要一種任勞任怨、腳踏實地的精神,來打贏這場抗日持久戰。
李可染筆下的牛,便成了“堅毅、雄渾、無私、和藹,任是怎樣的辛勞,你都能夠忍耐”(郭沫若《水牛贊》)的典型代表。
人 到 中 年
自況自喻,牛是情感的寄託
人到中年後,牧童與牛的題材,成為李可染重要的情感寄託。中年思子、得子的喜悦,與年輕時的恣意豪情相當不同。此時,一腔柔柔的父愛皆化為筆下的牧童與牛兒。
牛是自況,俯首孺子,終生勞瘁,純良温訓,穩步向前,皮毛角骨,無不有用——這是天下的父愛。
牛背上的牧童,是兒輩,其直接的生活原型就是李可染的兒子,那天真頑皮的模樣,或觀山、或引吭、或競渡,任是怎樣的濃淡揮灑,都畫不厭畫不完。牧童與牛感動中國與世界的深層原因,大概也在於此。
同時,對這一時期的作品,有評論家指出,牧童與牛是中國詩與畫的傳統題材,我們只要看到它,就能喚起童年與家園的記憶,李可染對這一傳統題材進行了詩意空間的拓展,那寥寥數筆勾勒出的一幅幅牧牛圖,既是父與子的人間至愛,也是一幅幅生機盎然的田園美景,藉由牧童與牛的親密無間,展現了人們與春夏秋冬四時合序,與天地陰陽合二為一的詩意美感。
晚年畫牛
遒勁老辣, 是生命的情調
在用筆上,李可染晚年所作的牧牛圖,多以淡墨、濃墨、焦墨,漬染、溢染之法出之。水牛的質感、動感躍然紙上。牛角及牧童衣紋線條,筆法古樸,極具力度感,筆力遒勁老辣,看似信手揮灑,卻處處妙趣橫生。
在內容上,這一時期眾多的畫牛作品,以秋天為題材的佔了很大比例。比如下面幾幅秋日放牧圖,都表現出一片悠然自得的心境與畫境。
特別是在他逝世前兩年創作的《五牛圖》,可以説將牛的不同情態表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除了萬山紅遍,共同成就大師牛氣轟天的藝術人生的,還有上面那些一幅幅別樣親切的田園牧牛圖。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李可染先生其他的畫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