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塘河水流長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休閒

人民網-人民日報

塘河是温州城中的水系。塘河勾連起這片土地上的山巒與丘壑、濕地與河蕩、這户和那家,襟連着甌江和飛雲江。我總以為,温州這座城的精神氣質來自於水。甌江為她帶來了文明的曙光,東海打開了她的視野,而塘河則化育了她。

我出家門走不了多遠,就可到達河邊。這是塘河的一條支流,叫沉木橋河。河邊綠意葱蘢。一個小河灣幾乎被一棵榕樹龐大的樹冠遮沒了。榕樹下,總繫着一條小木船。

我喜歡在河邊走。有時,會遇見那條小船的主人。那是一位六十開外的老人。小船原是他出行的船隻,現在用作河道保潔。我常見老人解開纜繩,將船槳插入水中,輕輕一劃,船便鑽出了榕樹的綠傘,而後穿過綠洲遠去。

塘河成形於晉代,是天然河道結合人工開鑿而成。清代曾列塘河保護八項條約,如“毋得私用磚石疊砌以阻來源”“不準掘造坑廁並開溝傾注穢水”等,這些禁約至今還有一定的借鑑作用。上世紀末塘河綜合治理,鄉人開展河道清淤、違章拆除、景觀建設等工作。我曾與上千人一起在塘河邊植樹,還搬運過河泥。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人們保護塘河的意識也越來越強。

這一段河有好幾個河埠頭。載着時令菜蔬的船隻靠在河埠頭上。與熟悉的船家聊起今年的收成,然後請他挑個南瓜,先放在船頭,等我回來時再拿走。走到下一個河埠頭,看見一位買河鮮的商販。面前的水桶裏有幾條鯽魚在游來游去,商販説這些都是河裏面的。於是買上幾條,準備晚上燒個鯽魚湯。在河邊走走,體會生活的細碎,成為每天我最愜意的時光。

繼續走一段,沉木橋河就匯合於陽湖。陽湖是塘河的主幹道,水域廣闊。波光粼粼的水面彷彿灑了金子一般,水面上倒映着連綿的西山和一幢幢高樓大廈,還停泊着幾艘運沙子的貨船。

塘河早已與温州人的日常生活須臾不離。這當中,最具儀式感的事情應是每年端午去看龍舟競渡。端午時節,塘河的每條支流幾乎都有划龍舟活動。我一般選擇去會昌湖的會昌閣上觀看龍舟競渡。會昌閣也叫龍船閣,雕樑畫棟、飛檐翹角,佇立於會昌湖畔。其前身是“思遠樓”,宋代温州知州劉述建此樓,為的是供人們登樓賞湖光山色觀龍舟競渡。元至正年間,思遠樓遭颶風摧毀。今人建會昌閣,是為了繼承一代名樓的歷史遺風。我在此觀看龍舟競渡,便是被那一縷古典的韻味所吸引。

塘河上還有一項民俗叫劃台閣。台閣,又稱水上台閣,是在龍舟上搭建的亭台樓閣,通體彩漆、張燈結綵,上層天花板上是手繪的蛟龍,下層兩舷開設景窗,陳列“打鐵匠”“理髮師”等民間三十六行人物。船上還有戲曲人物扮演、樂隊演奏,船頭船尾有艄公艄婆把舵。

2012年,闊別近八十年的水上台閣重新出現在塘河上。我見證了它誕生的過程。從畫圖紙開始,到上漆、描畫、貼金、木偶製作、龍頭製作和安裝,涉及幾十項工藝,匠人們一點一點復原了歷史上的水上台閣。我用圖片記錄了這個過程。水上台閣的重生,藴含着幾代温州人對一條河流的記憶和情感。

台閣第一次下水時,我就在台閣上面。那是凌晨4點,龐大的台閣從麗田河出發,緩緩穿過長長的塘河水域。在漆黑的夜色中,台閣就像一個五彩斑斕的夢。台閣行進着,城市也在一點點露出輪廓。到達會昌湖時是早上7點多,這座城市剛好醒來。沿河晨練的人們看見水上台閣,不禁個個驚呼。那一刻,台閣浮於水上,倒映於水中,整片水域流光溢彩,東海一隅的繁華富麗,從這座流動的台閣上氤氲開來。

《人民日報》( 2020年10月08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