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深厚的西部邊陲,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小縣城——慶城縣,如今四面八方的人們都會在週末或者節假日擁進古城,一睹它的千年風采,感受厚重的歷史沉積。
慶城縣四面環山,兩水繞城,呈現出鳳凰的形狀。這裏是華夏九州之一雍州的所屬地,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化古城,是周先祖不窋“教民稼穡”之地,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職守地,這裏還流傳着中醫始祖岐伯與黃帝討論內經的故事。
慶城古城歷史悠久,據最早的文字記載為周先祖不窋所築,如今已有4000多年。慶城古城不同於全國其他大多處於“廢棄狀態”的歷史古城,由於獨特的山川地形,歷朝歷代一直有人居住,號稱“活着的千年古城池”。
慶城與所有古城風格不同,城距高阜,絕大多數城牆不加板築,隨自然地形削土成城,其形似展翅鳳凰,又稱“鳳城”。因地形南北長,東西窄,而且北面寬大,越往南走越收窄,處三川當口。在它的東面有一條從華池流下來的柔遠河,人們習慣叫它東河,西面有一條從環縣流下來的環江,人們習慣叫它西河,由北向南,在南面蓮池的嶄山灣處相匯合,像一根銀線似的蜿蜒向南流去。
從南邊進入古城,首先就會遇到文筆峯,早年被毀壞後又依原樣放大重新修建的,為正六邊形,主體七層的一座高達25.54米的塔,曾是慶城八景之一。緊接着看到的就是周禮廣場,它東、西、南三面臨環江和柔遠河,佔地127.8畝,將自然生態、歷史文化、人工景觀融合,集休閒集會、遊覽觀光、文化宣傳為一體的城市綜合性公園,有景觀廣場、景觀道路、雕塑、文化展示區、音樂噴泉、鏡湖等,處處是景,讓人樂此不疲。
步行至嘉會門,不禁讓人駐足停留,它是由兩邊兩個圓形的土築高台加城牆而形成的一道城門,尤其是那兩個圓形的土台,是最古老的遺存和削土築城的見證。慶城古城原有五門,現僅存東安遠門殘部和南嘉會門,唯南門保存較好。現在看到的嘉會門,是2005年恢復重建的。整個景點由城牆、城門洞、城樓等仿古建築組成,整體建築為仿明清風格。登上城門樓,可以使您一覽南城美景,遐想和感悟慶城的歷史變遷。
穿越城門樓隨着坡道的爬升,就真正進入古城。城內有建於明代的周舊邦木坊,精美的石雕木刻,還原歷史長河中即墨積澱的厚重文化。據載,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慶城有各種材質大小牌坊百餘座,如今僅留下一座周舊邦土坊,仍屹立在縣城南街永春門巷子口。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舊邦,其意為慶城乃周之舊邦,周王朝的發祥之地,故而得名。這座牌坊始建於明弘治年間,為四柱三樓三進,工藝精湛,造型氣勢恢宏,雖歷經五六百年風雨侵蝕,仍不失莊嚴大氣。
繼續前行,就會遇到鵝池洞。內連城牆與城內相通,外有天然屏障,與柔遠河相通,也是原慶陽著名八景之一的鵝池春水所在地,與周祖陵隔河遙望,相傳為周祖養鵝之處,實為防禦外族入侵而修築以供城內軍民汲水之用。還有鐘樓巷,也是由於有慈雲寺鐵鐘及修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的鐘樓才得名,特別是那一口重達4000公斤的鐵鐘,更是難得一見。
過了柔遠河,便是通過招商引資、整村搬遷打造的3.2公里嶽王洞養生小鎮,融休閒、旅遊、養生為一體。而通過參觀慶城縣博物館、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農耕文化博物館等場館,又可以深度瞭解這座千年古城豐富的文化底藴和背後的故事。
如今,活着的千年慶州古城,不但沒有老去。相反,隨着旅遊開發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前來休閒、養生、度假。日觀古城風貌,踏尋歷史遺蹟,遊4A級的周祖陵公園,看西歐風情園花海,參觀全國最大的中醫博物館,尋找馬蓮河的源頭。也可看東西兩河的流水一路流去,一如千年前的樣子。夜賞兩河沿岸景觀燈飾,看水幕電影,山色水光,燈光、景觀,交相輝映,如江南一般夢幻,讓人忘記了身在黃土高原,似乎自己也是回到了千年前的古城一樣,亦真亦幻,樂而忘歸。
文字 |田治江
來源 | 慶陽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
編輯 | 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