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生於大海,葬於大海,沒有國籍的一個民族,無法在陸地上長久居留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休閒

對現代社會的很多人來説,利用假期時間去一次海邊,是最輕鬆愜意的一件事了,吹吹海風,曬曬太陽,相信很少有人能抵擋得了這種誘惑。然而,世界上卻有一個民族一輩子都在海上生活,他們生於大海,葬於大海,沒有國籍,幾乎不會踏上陸地。對這一民族而言,大海既是樂園,也是一個永遠都掙脱不了的枷鎖。

巴瑤族,是東南亞的一個民族,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是世界上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數百年來,巴瑤族人一直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以潛海捕魚為生。關於巴瑤族的起源,多年來一直眾説紛紜,有的專家認為他們所説的巴夭薩瑪語,是菲律賓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的一個分支,所以他們是菲律賓人;還有的專家稱,他們是從300年前的廖內羣島遷移而來,也就是印尼人。

巴瑤族人之所以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只因他們的生活方式,與以篷車為家在陸地上流浪的吉普賽人十分相似,他們以木製船屋為家,在海上四處漂泊。除了少數族人外,大多數族人都生活在一個船體狹窄、船頭翹起,名叫“lepa-lepa”的捕魚小船上。一般來説,巴瑤族一家幾口人都住在上面,船上堆滿了各種生活用品,一旦附近的魚類減少,他們隨時都會“搬家”。

每天清晨,巴瑤族男人都會早早起牀,開始進行一天的海洋狩獵;而巴瑤族女人,則負責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不僅要生火做飯,照顧孩子,還要用捕來的魚去陸地上換購一些生活用品。相對於大人,巴瑤族孩子的生活則自由得多,他們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會潛水遊玩,在熟悉水性的同時,還能加強游泳技術,為日後的工作打下基礎。

靠捕魚為生的巴瑤族人,個個都是潛泳高手,只需一副木製護目鏡,他們就能下到超過30深的水中捕魚。即使有的時候,巴瑤族人需要在水下70米的地方憋氣幾分鐘,對他們來説也不是什麼難事。在水下,巴瑤族人除了會抓海鮮外,還會尋找海蔘與珍珠,在過去幾個世紀,這些海貨一直是巴瑤族向外界兜售的珍品。

除此之外,巴瑤族人還懂得與時俱進,為了捕獲更多的魚蝦,他們還嘗試製作了土火藥,在海里炸魚。後來,巴瑤族人還學會了用氰化物延長魚類存活時間的方法,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源源不斷地把活魚提供給海鮮餐廳。然而,潛水是刻在巴瑤族人基因中的一項技能,他們先天就具備比常人更大的脾臟,據研究表明,他們的脾臟比一般人大50%,這也就意味着,他們能把憋氣能力發揮到極致。

不但如此,由於潛水是一項經常性活動,所以巴瑤族人在幼年時,都會故意戳穿自己的耳鼓膜,以減少水壓帶來的痛苦。不過,這麼做的結果也顯而易見,巴瑤族人晚年時的聽力都不太好,有的甚至還會患減壓病。最後,長期生活在海上的巴瑤族人沒有國籍,他們的子孫永遠無法接受教育,永遠沒有合法財產,即使遭遇不公,也不能得到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