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1897—1971),現代畫家、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雷婆頭峯壽者、壽者。浙江寧海人。擅畫花鳥、山水,兼善指畫,亦能書法、詩詞、篆刻。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教於經亨頤、李叔同等人。其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後取法石濤、八大,佈局奇險,用筆勁挺洗練,境界雄奇壯闊。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我先談“素描”名稱問題。去年各美術院校討論教學方案的會議上,中國畫專業的方案中也有素描課程而沒有白描、雙勾課。當時我就提出素描的含義和範圍究竟怎樣?素描這名稱是否適合為中國畫的基本訓練?
全世界各民族繪畫,不論東西南北哪個系統,首先要捉形,進一步就要捉色,總的要捉神情骨氣,只是方法有所不同罷了。西洋素描是油畫造型的初步的基本訓練,主要是用明暗的方法來捉形的(新派的素描,也要講線條結構)。但中國畫捉形,卻是用線勾大輪廓而不用明暗,這是中西不同之處。學西洋素描,畫一張石膏頭像或半身像要畫三個星期,有的甚至要畫四五週,一學期只畫三張或四張,一年畫六或八張。油畫系這樣訓練是好的。中國畫系這樣畫,我不敢説絕無好處,但是作用不大,費時太多,我表示反對。中國畫系除共同的理論課以外,其他的項目很多。如詩詞、書法、篆刻、畫理、題跋等等,是油畫、雕塑等系統所沒有的,哪有很多時間費在專摸明暗的素描上?單講學字的課程,學一輩子也不一定學得好。
“素描”這名詞是否從日文翻譯過來的?我不清楚。就字面説,一種説法,素是葷素的素,就是單色畫,葷是彩色畫(這是我想當然,絕無根據)。還有一種説法,素者白也,素原是用普通原色蠶絲織成的一種織物,它的底色是近乎純白的。所以《論語》説“繪事後素”,這個素字就是作白字解。就是説,繪畫是用五顏六色畫在白底子上面,故説繪畫後於素底了。也有人解釋説,這是先畫五顏六色,然後填上白色的底子。但不管次序的先後怎樣,素是指的白色。我國向來稱為白描的一種畫,就是用毛筆墨線勾描對象的輪廓,作為繪畫的大結構,是畫的骨子,也可以説是尚未填彩的畫(填了色就是繪畫了)。這種畫,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稱之為“白畫”,因為墨線輪廓之內未曾填彩,全系空白的緣故。白描、白畫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這白描、白畫就是中國畫捉形的基本訓練。如果西洋素描的素字作為白字解釋,那麼中國的白描、雙勾,也都是素描,這也對。但是西洋素描卻是黑多白少,作為白描解釋卻不通。我想,素描的素字,還是作為葷素的素字解釋比較通。可以用黑色,也可以用紅色、咖啡色等等,只是單色畫罷了。然而中國大寫意的水墨畫,卻不是基礎訓練的單色畫,以素描二字,作為單色基礎訓練課也不全對。
登高觀波圖 1944年
我一直覺得中國畫造型基礎的訓練,不能全用西洋素描的名稱。但是在討論教學方案時,有人説素描課也可以畫白描、雙勾,因此中國畫系造型基礎訓練的課程名稱,也可用素描二字。然而一般人認為素描就是西洋的素描一套,白描、雙勾是不在內的。因此,中國畫基礎訓練的課程名稱,將“素描”二字用上去,一般人執行教學時,就教西洋的素描而不教白描、雙句了。而且,種種持“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基礎”説法的人,以為這樣做,是最名實相符的。這種誤會,現在的各藝術院校是存在的。為了免得這種誤會,我主張不用“素描”的名稱,經過反覆討論,這名稱才不用了。
當然,我不是説中國畫專業絕對不能教西洋素描。作為基本訓練,中國畫系學生,學一點西洋素描,不是一點沒有好處。因為在今天練習捉形,西洋捉形的方法,也應知道一些,然而中國古代捉形的方法,必須用線捉的,與西洋捉形方法有所不同。中國古代畫家,也是寫實的,面對對象寫生的,但寫生即勾寫神,臨摹是後來的事。晉代顧愷之就作過“以形寫神”的總結,即以對象之形,寫對象之神。寫形是手段,寫神是目的。繪畫不能不要形而寫神,但要提高形的藝術性,形就要有所增強或減弱,要有所變動。變動,是形、神的有機概括,絕不是隨便變動,變動的目的是在於概括地寫神。不然,變得不像,把老虎畫成了狗,老虎的神當然是捉不住了。
中國畫很注意這一點,就是《淮南子》所説的:“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畫孟黃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止焉。”生氣,為人形之精英,沒有生氣,就是沒有神了。古代有些畫家,到自然界去捉形象,太注意外在形象,往往藝術性弱,也就是説神情特點還捉得不夠,到古人畫本中臨摹,去找形象,藝術性卻比較強。因為古人的作品,經過長期鍛鍊,捉神是捉得好的,藝術性是高的。唐宋以後的畫家,常常照老本子摹,因此漸漸脱離對自然捉形象,卻不大畫得妥當,這就成為缺點了。
今天,中國畫系學生要畫白描、雙勾,但畫些西洋素描中用線多而明暗少的細緻些的速寫,確實是必要的。一是取其訓練對對象寫生;再是取其畫得快,不浪費摸明暗調子的時間;另外則是取其線多,與中國畫用線關聯。這可以便學生以快速的手法用線抓對象的姿態、動作、神情,有助於羣像的動態和佈局。這就是用西洋素描中速寫的長處,來補中國畫寫生捉形不夠與對象缺少關聯的缺點。這可以加強中國畫的基本訓練,我是十分贊同的。但是有人説畫速寫必須先畫明暗的素描。我覺得初畫速寫,不能太快,是事實,若説必須先畫明暗素描,才能畫速寫,我卻有懷疑,可以研究。我的經驗是:專在畫本上提形,有缺點,但也有好處;專在自然對象上捉形,有好處,但也有缺點。
潘天壽指畫
今天,不只是討論油畫系的素描,還要討論五個系的素描。五個系的素描有沒有共同點?可以研究。我過去一直反對有些留學西洋回來的先生認為“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繪畫都是從自然界來的”“西洋素描就是摹寫自然最科學的萬法”等等説法。自然的形和色,不等於就是畫。人們説“西湖風景如畫”,不能説西湖風景就是畫,這意思就是“畫”是藝術,畫出來的西湖可以而且應該比自然的西湖更美,是高於自然的。故西湖風景雖好,只能説"如畫"。人類必須有藝術,藝術是根據人類必要的追求,用人類各不相同的智慧、感情、勞動、工具、環境以及歷史的積累等各種條件創造出來的。中國有句古話“造化在手”,造化就是宇宙,一切自然界,都是宇宙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説造化創造出來的。畫家畫中的一切,雖以自然界中萬有形色為素材,然而表現於畫面上的萬有形色,卻是畫家各人手中所創造成的萬有形色,故曰“造化在手”。
人類繪畫的表現方法,不外乎點、線、面三者。線明確而概括,面較易平板,點則易瑣碎。中國畫既注意於用線,更注意空白,常常不畫背景,以空白作為畫材的對比,即使畫背景也注意空白,以顯現全幅畫材及主體突出。故線和空白的處理,就是中國畫的明確因素,這是中國畫的特點,也為工藝美術具備了好條件。當然,宇宙萬物都是有背景的,西洋畫家以為不畫背景不合現實,必須把背景畫得很滿。但這容易拉平,主體不突出,容易有哆嗦之感。換言之也就不夠明豁,不夠概括。有兩句古詩説得好“觸目縱橫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中國畫就是隻畫賞心的兩三枝,不畫其它,非常清楚而且突出。因為畫是用眼睛看的,而眼睛的注意力,有一定的限度。故孔子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中國繪畫中概括的原理,是全根據眼睛能量的要求的。攝影非繪畫,大部分原因,就在於這點。
張文通説:“外師造化,中得心掘。”宇宙的形形色色都是畫家的素材,但畫家必須用腦子去概括素材,融化素材,而後得之心源,才能創造出獨到的作品。這是藝術的要求。由此可見,繪畫就是在畫家如何去融化素材,處理素材,而使宇宙所創造成的萬有形色,在畫家的手中去創成獨特風格的繪畫。培養藝術家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學院辦了三十多年了,培養了多少較突出的藝術家來?我教了四十多年的中國畫,也沒有教出幾個好的中國畫家來。這是不簡單的實際,須加以細心地研究,不要囫囹吞棗地武斷。
畫畫必須要有藝術處理,這裏面就有藝術科學的問題,但它不同於純科學。純科學講效能而不講形式和精神。電燈是愛迪生髮明的,別人也可以仿造,仿造品的效能同等,其價值也同等,並不分這是美國的形式或精神,那是法國的形式或精神。藝術卻不然,同一題材,必須有不同的處理,這個畫家畫成這個樣子,那個畫家畫成那個樣子,十個畫家都會畫得各不相同。不同才是藝術。畫家提形象的原則雖同,捉形象的方法、工具卻不盡相同。西洋畫用木炭、鉛筆,中國畫用黑墨與毛筆,西洋畫用面表現明暗,中國畫用線畫輪廓,全不相同。專畫花鳥的畫家,就要訓練捉花鳥形色的能力。牡丹與芍藥不同,蠟嘴和鸚鵡不同,這朵牡丹和那朵形色不同,這隻鸚鵡和那隻形色不同,以及不同的姿態、神情等,畫家要有捉住它們不同特點的本領。
倘使培養花鳥畫專門人才,不訓練捉花鳥的基本形象與色彩,而畫西洋人體素描的手足、頭像、全主身,這對於描繪花鳥的形象奇色彩、姿態神情有什麼關聯?中國近代人物畫家,如任伯年,沒有學過木炭素描,肖像也畫得極像,而且也極有神氣。當然,有許多中國畫家捉形象,只落在臨摹的舊套中,對對象不能直寫、默寫,是不夠的,但也不能因此説所有的中國畫家,沒有畫過西洋素描,就不能捉形。郭子儀的女婿趙某,先後請韓幹、周防畫肖像,郭子儀覺得兩張畫得都很好,無從平真高低。有一天,他的女兒回家來了,郭子儀就問她哪張畫得好些,女兒説兩張都很像,而後畫的一幅連趙郎的聲音言笑之姿都畫出來了。這批評是很尖鋭的、前者就是以形捉形,後者則是以形捉神了。韓幹和周防畫的形象,不是用西洋素描法捉的,但畫家對對象是要捉形的,是要捉以形寫神之形,不是捉形不管神,也不能捉神不管形,從一開始觀察對象,這兩者就聯繫在一起,是一體的兩面。
我們討論素描,是否可以各系分別討論?另外,附中美術課的基礎訓練,是為各系培養新生的造型基礎,是否和油畫系的素描一樣教法,也可以討論。對西洋素描,也要研究,不要只停留在現有的幾種教法上。油畫是來自西洋的,它必須以明暗來捉形象,故油畫系捉形的基本訓練,必須畫西洋素描,是完全對的。但我認為高低年級應分階段。低年級要畫得準確、細緻些,是打好紮實的捉形象的基礎階段;高年級是重結構重神氣的階段,是注意藝術性的階段。據説法國等國的美術學院,初步教素描的,多是老教授,訓練學生基礎是從穩穩實實做起,這可以便學生老老實實地學好基礎。我同意這樣的辦法。然而在第一階段以後,要百花齊放,百派爭流,不必限定某種教法。以上種種,是無素描經驗的個人想法,是否合於實際,希加討論。
作品欣賞
梅雨初晴 紙本水墨 107×107.2cm 1955年中國美術館藏
(此文系潘天壽1962年12月14日在浙江美術學院素描教學問題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曾載《美術論叢》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