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宏村看什麼?九曲十彎,四水歸堂,完美的水系,旱澇無慮的水圳
宏村的美,每年都會吸引大批的遊客前來,來到宏村無不為美甲冠天下、畫裏鄉村的古村落所驚豔。其實到古村落除了觀賞千年古村的厚重歷史、人文古蹟外,更應該瞭解和體會古人為生存,生活所奉獻的智慧。據歷年的資料顯示每年春夏時節我國南方,尤其江淮流域都會遭遇較大範圍的強降雨過程。2020年的高考期間,黃山歙縣遭遇大洪澇災害,縣城多處洪水上路、嚴重積水、道路受阻,以致大量考生無法準時趕到考場,高考也被迫延期。而近在咫尺的宏村卻毫髮無傷,正常開放,這不得不讓人稱奇,這一結果得益於宏村完善的水利工程,這種集居民用水、農田灌溉,兼有泄洪、抗旱功能的水利體系,被古人稱之為“水圳”。
其實,宏村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從汪氏家族定居於宏村起並非一直旱澇無慮,固若金湯。據記載1470年,一場大暴雨導致山洪暴發、溪水漫溢,把村落衝得七零八落,房屋損毀嚴重。宏村人意識到水系建設的重要性,於是宏村在原有基礎上,重新進行了水系規劃,將入河口的河堤砌高加固,利用地勢的落差,將溪水引進村落到户,並開挖了“月沼”和“南湖”,逐步形成了“牛形村”的村落雛形,歷經200多年,到1607年左右,修建完成了延續至今的宏村“水圳”系統。使村落的整體輪廓與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風光和諧統一,形成享譽世界的宏村水系,達到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理想境界。
來到宏村除了觀賞和諧完美的村落環境,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築外,更應該細細品味古人的智慧,宏村的給排水系統。宏村水圳的每個環節、每一部分都在發揮着給排水功能。整個水圳系統按照牛的形象設計而成。雷崗山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民居為牛軀、河溪上的四座橋樑作為牛腿、引清泉入村的水渠為牛腸、雨水順着水渠匯入月沼湖為“牛胃”、最終流入南湖的為“牛肚”。
“牛腸”是宏村水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全長約1300米的水渠,順地勢而建,蜿蜒的水渠,沿房屋外圍而鋪設,將整個村落串連起來,並將水引入每家每户。這樣既貫通了街巷的水系,又有了源源不斷的活水。“浣汲未妨溪路遠,家家門巷有清泉”就是宏村水圳的最好註解,如此巧妙的給排水系統,堪稱一絕。
“四水歸堂”是徽派建築收集雨水的一個典型做法,雨水順着屋頂內側流入院落中,彙集到院落天井內的雨水,再由四周的地溝,排入通向河道的溝渠,又回饋給自然。宏村全村不僅通過水渠使清泉到家入户,院落中的天井也有着巧妙的蓄水功能。將收集的雨水一部分用來生產生活,另一部分排入河道,迴歸自然。
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對水系的利用非常重視,在古村落的設計中,最首要的考慮就是如何利用好水。宏村水圳九曲十彎,穿堂過屋,經月沼,最後注入南湖,出南湖,灌農田,澆果木,重新流入河道,可以説,宏村的人工水系貫穿了進水、引水、滲水、蓄水、保水、利水、排水的完整體系。
宏村對水資源的管理十分成熟,古時就採用宗族管理制度規定: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水圳,而應通過土壤過濾再滲入地下。並規定每天定時、定點取用飲用水,而對於洗衣等其他用水,則另外規定了時間及地點。同時為了防止水土流失,村民會定期在雷崗山上種植樹木。在宏村,嚴禁任何人砍伐山林植被。如若違反,村民將受到補栽樹木、罰款、鞭笞、逐出族譜永不錄用等懲處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此規定一直延續至今,已成了村民們自覺遵守的傳承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