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蘇軾最鼓勵人的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字字動人,太經典選入課本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休閒

公元1090年冬天,當時詩人蘇軾正在杭州任職,與他一起在杭州任職的還有兩浙兵馬都監劉季孫,由於兩個人的交往過於親密,所以導致了他們交情非常的深厚。在詩人的心底裏一方面視劉景文為國士,並親自用《乞擢用劉季孫狀》給予推薦,另一方面贈送詩篇希望可以對他進行鼓舞和勉勵。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這首詩篇,便是蘇軾當時贈送給劉景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好好欣賞一下這首詩篇吧。

《贈劉景文》

宋代: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詩人在這首詩的題目上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意向,我們也可以輕易瞭解到詩人內心想法,而且在這首詩的內容上也都是表達自己對於劉景文未來的勉勵和鼓舞。此時荷花已經到了凋謝的時節,就連那平日裏遮風擋雨的荷葉也隨之枯萎啦,然而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在於傲雪不斷地鬥爭着。一年當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銘記於心,這個時節便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天末期到初冬時節的這段時間裏。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蘇軾對於晚輩最真摯的勉勵之情,也正是由於自己豐富的社會經驗,才會知道一年當中最好的光景是哪一段時間,隨之再告誡好友劉景文。

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來,這首詩就是詩人贈送給自己好友劉景文的。在這首詩的前兩句中主要是對周圍景色的描寫,詩人巧妙地抓住了\"荷盡、菊殘\"這兩個意向,描繪出了這個時節蕭瑟的景象。其中\"已無\"和\"猶有\"也是形成了鮮明對比,突出了菊花面對傲雪與之展開鬥爭的偉大形象。

在這首詩的後兩句當中主要是詩人對於景色的議論之情,也很好揭示了詩人贈送這首詩篇的目的。為我們説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既然冬景看上去很是蕭瑟冷落,但是它也是代表着碩果累累的季節,單單憑藉這一點就是其他季節所無法比擬的。其實詩人的詩意並不在景色當中,而是想用這樣的景色來比喻人到壯年,雖然青春早已流逝,但是這個時候確實人生最為成熟時期,也是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所以詩人也是勉勵友人劉景文,希望他可以好好珍惜這大好時光。

其實詩人蘇軾筆下的這首《贈劉景文》,是在公元1090年自己任職杭州知府時所創作的。而在《苕溪漁隱叢話》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詩人為了歌頌初冬景色,現在在我們看來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這首詩雖然是贈送給劉景文的,但是詩中所歌頌的卻是深秋景物,我們幾乎看不到一個關於劉景文的字眼,這也會讓我們對詩人真正的用意感到質疑,但是在實際上,詩人最為高明的地方就是對於劉氏品格和節操的歌頌,而且更是不留痕跡的將讚美之情融合在了初冬景物之中。因為在詩人的眼裏,一年當中最美好的時光,也就莫過於秋天收穫的季節,在那個季節裏橙黃橘綠,而橘子樹和松樹是一樣的翠綠,都代表着人們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節操,所以説詩人這樣描寫實在是巧妙至極。

我們都知道古人寫秋景,大多都是以衰弱姿態進行描寫,從中我們不乏看到詩人所滲透出悲秋情緒,但是在這首詩中詩人卻一改自己常態,為我們展示了深秋時節萬物豐收的壯觀景象,此時展現在我們面前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昂揚之感,對於在後來的詩篇當中,也有不少詩人同樣採取了這樣的方式對深秋時節進行描寫,也同樣讓我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深秋時節。

讀過這麼多首詩篇到我們應該都會知道,在我國古代詩人們常常都是選取荷和菊來作為自己的歌頌對象,也會常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在我們看來這首詩有很大的特別之處,詩人在這首詩一開頭就高度地概括描寫了荷敗菊殘的形象,為我們展示出了一幅與眾不同的深秋畫面。

其實詩人這樣描寫,就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最好的景象,便是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子和橘子不能相提並論。但是我們都知道詩人們更加側重於描寫橘,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橘往往象徵着許多美德,所以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筆下同樣也描寫過橘,\"獨立不遷\"、\"精色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其實這些也正是詩人想要表達的觀點,所以詩人在結尾之處也在暗示着友人,希望他可以像深秋時節的橘子那樣做我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