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獨佔一片大陸,澳大利亞卻沒有一條大河,一個大湖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休閒

在人們普遍印象中澳大利亞作為世界上唯一獨佔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四面環海,應當是一個水資源相當豐富的國家;可實際情況卻是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國家之一,我們不妨從自然環境的各個層面對此加以論述,並嘗試提出合適的解決辦法。


特殊的地形構造

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國土面積約769萬平方公里。東部是著名的大分水嶺,平均海拔僅有800多米,走向基本與海岸線相同;中部有着廣闊平原,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由於境內河流大多為內流河,故被稱為“大自流盆地”,其平坦地形同時也加快了水量蒸發;西部為高原,海拔大多在200到500米之間,沿海地帶也分佈着海拔1000多米的橫斷山脈,總體上西部為沙漠與半沙漠地貌,缺水狀況十分嚴重。


澳大利亞雖獨佔一個大陸,由於地形原因水分大量蒸發;人口僅有2500多萬,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孤島”,因此也常被稱為“澳洲”。

降水量與儲存條件方面也不盡人意

從水文特徵方面來看,澳大利亞作為一個面積如此大的國家,卻沒能形成世界性的大河與大湖;作為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國家,澳大利亞國土面積佔到整個大洋洲的八成以上,而水源卻只佔一成,大洋洲大部分水源都集中在北部的新幾內亞島上。

全國最長的墨累河長度僅有2589公里,平均流量僅為767立方米每秒;最大湖艾爾湖深居內陸沙漠之中,大部分時間只是乾涸的湖牀,是一個時令湖。


墨累河發源於新南威爾士州東南部海拔1826米的派勒特山,作為全國最長的河流,幹流長度僅為2589公里,稍稍超過我國的珠江;但由於墨累河流經地區降水稀少,下游平原廣佈,導致其常年發生斷流,通航運輸方面遠不及珠江。如1920年,在其主要支流之一的拉克倫河就發生了連續9個月的斷流,墨累河自身水位則降低至歷史極值。


在平均流量上同其他大國就更相形見絀。由於沿途大部分為半乾旱甚至荒漠地區,水量大都蒸發殆盡;墨累河平均流量為190立方米每秒,為長江的1/160,亞馬遜河的1/631,全年徑流量也僅為塔里木河的60%。這樣的流量放在我國南方地區也只能算是中等,澳大利亞缺水情況可見一斑。


艾爾湖作為全國最大湖泊,面積漂浮不定。在降水量較為豐富的雨季時,面積可達約10000平方公里;而在大部分時間,湖面緩慢縮小成為鹽池;在極端乾旱時,湖泊甚至會完全消失,成為一片乾涸的湖牀。同時艾爾湖為澳大利亞陸地最低點,湖面距海平面最深約16米;同時由於其周邊地形凹陷,沙漠環繞,艾爾湖所在地區年降水量僅有100多毫米,而年蒸發量達2500多毫米。


為了防止澳洲大陸最大湖的消失,科學家正在想方設法擺脱其內流湖的局面,設想着通過開挖運河將其與沿海地帶相連,可深居大漠的窘境,使這一計劃難以推進。

氣候方面再遭打擊

從氣候方面來看,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南信風帶影響,終年炎熱乾燥。東部的大分水嶺由於地勢向西逐步傾斜呈平緩態勢,導致整個內陸降水都較為稀少。

西部地區受盛行西風和副熱帶高壓交替影響,形成了地中海氣候,但由於影響區域較小,西部大部分地區仍然是茫茫大漠;東北部由於受到赤道低壓帶影響,盛行上升氣流,降水十分豐富,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並不適宜大規模居住,人口稀少,加之地形與熱帶雨林阻隔,難以將水源運輸至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東南部降水情況雖明顯好於西部及內陸地區,但由於全國人口聚集於此,缺水情況也深深困擾着當地居民。


對於廣闊的內陸腹地,大分水嶺的存在猶如一道屏障將太平洋吹過來的暖濕氣流給擋在內陸之外。加之內陸地勢平坦,起伏較小,澳大利亞中部形成了以維多利亞大沙漠、大沙沙漠、吉布森沙漠、辛普森沙漠組成的澳大利亞沙漠,面積約155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四大沙漠。如果將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也算上,那麼這一部分的面積將高達34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面積的44%。


西部大部分地區都不適宜居住,整個澳大利亞西部僅有珀斯一個大城市,其他地方依舊是荒無人煙的沙漠,方圓一千三百英里內沒有任何其他城市;西部人口聚集於此,使之成為澳大利亞第四大城市,但由於遠離其他東部大城市,珀斯也被冠以“世界上最孤獨的城市”的稱號。


東南部沿海地區,由於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存在,形成了温帶海洋性氣候;加之大分水嶺將水汽攔截,氣候較為濕潤,降水較為豐富,山脈以東的沿海地區多為平原地形;再由於曾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及其他歐洲移民首先從東南部登上澳洲大陸,“悉尼”這一名字也是來源於殖民地時期的英國內政大臣,因此澳大利亞人口也多分佈於此。


全國人口80%都生活在東南部三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昆士蘭州)及首都地區,全國前三大城市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均坐落於此。

政府採取應對措施

雖然東南部降水條件在澳大利亞這樣一個極度乾旱國家來看十分優越,但伴隨着人口的聚集及城市的不斷擴張,缺水狀況正日益凸顯。

悉尼作為澳大利亞最大城市,全國人口的1/5生活於此;密集的人口使悉尼居民的用水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只好求援於市郊的水壩以及採取必要的節水措施。

早在2004年世界新聞報就報道過,由於六月初新南威爾士州主要水源庫存量大幅降至正常值一半,全國最大城市、該州首府悉尼及附近地區將採取二級強制節水措施:生活於此的所有居民每天只有在特定的時間段才被允許使用水龍頭給花園澆水;修建游泳池或將容量超過一萬升的游泳池注滿水都要經過政府批准。澳大利亞政府在節約用水方面確實不是簡單停於表面,但也反映出水資源的緊缺。


悉尼的限水令只是澳大利亞缺水狀況的一個縮影,事實上,澳大利亞全國都面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在乾旱年份各地均需要採取不同的節水措施。

作為維多利亞州首府、全國第二大城市的墨爾本,以高綠化程度,舒適的居住環境,從2011年起連續5年均被評為“全球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但近年來由於温室效應及極端氣候頻繁發生,墨爾本常常遭受高温、乾旱影響,市區森林覆蓋率逐步減少,市郊的河流水庫蒸發量大大增加,墨爾本的宜居性已受到較大影響。

為此墨爾本市政府規定如果儲水量下降至50%以上,一級限水令將自動生效;屆時每人每天用水量將從161升降至155升,看似只少了六升,但這意味着民眾在洗車、做飯、澆花等各方面都將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維多利亞州政府也呼籲民眾發揚節水精神,希望民眾將每天的沐浴時間控制在4分鐘以內,並減少洗衣機和洗碗機的使用。政府同時通過提高水價來達到減少水資源浪費的目的,看上去的確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民眾對此舉措會作何感想就不得而知了。

不僅是城市面臨缺水問題,人口較為稀少的廣大農村地區也飽受缺水困境。在2018年,新南威爾士州發生了嚴重的乾旱,當地一位農民所拍攝的視頻反映了當地真實的狀況;畫面中,1300多頭奶牛拼命地衝向一輛運水車,由於當地的奶牛場已經連續一個月滴雨未降,農場主不得不驅車兩個多小時去取水。然而持續的乾旱,奶牛仍在接二連三的被渴死,農場主苦不堪言卻也無能為力。


治標不如治本,可否從源頭擺脱缺水困境?

前文提到政府為了應對缺水問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限制居民用水量;如在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級別的限水令,提高水價來提升公眾節水意識;但這些舉措終究是治標不治本,那麼是否可以從源頭改善惡劣的自然環境、減少水資源的蒸發,從而緩解澳大利亞的缺水狀況呢?目前科學家主要提出了兩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通過開鑿人工運河,將北部降水豐富的熱帶雨林與乾旱缺水的西部相接,通過“北水南調”,改善西部乾旱少雨局面。此方案具有一定可行性,但缺點在於運河路線過長、沿途環境惡劣:全長約3600多公里,沿途經過熱帶雨林、沼澤、高原等複雜地形,修建難度大大增加;耗時耗力的同時還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目前西澳大利亞州已宣佈將投入500萬來研究方案可行性。


第二種方案是:通過從新幾內亞島修建跨海管道將水源運往澳大利亞缺水地區。在文章開頭已經提到,大洋洲水資源九成位於新幾內亞島,且兩地相距並不遙遠,兩地之間的託雷斯海峽僅160公里,從技術上的確有可行性;但要面臨的難題是新幾內亞島分屬印尼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如何同兩國在寶貴的水資源外運上達成一致同意,這將是澳大利亞政府所要面對的。

由此看來,澳大利亞在地形、水文、氣候、方面的不盡人意,導致了其四面環海卻乾旱異常的尷尬局面。澳大利亞政府雖嘗試改善惡劣的居住環境,但也只是在生態被破壞後的後知後覺的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