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最近的新番劇情顯得粗糙而且故事缺乏深度
昨天和朋友探討到一個有趣的話題,那就是他認為,最近的日本新番,可以説都是走的一樣的套路,劇情顯得粗糙,他認為,這些作品,“劇情是為塑造角色而服務的”,而不是“為了講好一個故事”,所以絕大多數番劇都是看個角色,故事缺乏深度。我覺得很有道理,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不是所有番劇都是這樣的。
最典型的就是“異世界類龍傲天輕改”。像是《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故事本身並不厲害,可以説就是典型的“爽番”,但是大家就是想看一下史萊姆如何裝X,如何聚集和改造自己的隊友讓他們都變得強力,看的不是故事,就是角色。故事本身就經不起推敲的話。那深度也就無從談起了。
又像封面圖的《魔法科高校劣等生》,雖然沒有異世界屬性,但故事是再典型不過的龍傲天爽番,但這都能出劇場版,出續篇,説明大家還是很喜歡爽番的。當然,大家會注意設定會注意情節,但探討的根本其實繞不過角色,都想看司波達也如何扮豬吃老虎,想看深雪怎麼美豔風騷…説到頭,看的就是角色,包括《刀劍神域》,我覺得都是類似的性質。真正能把故事講好,經得起推敲的,真的在輕小説裏是少之又少。
日本的電視動畫為什麼會如此注重塑造故事?我覺得是有原因的。
根據我自己的分析,有至少2個方面的因素,1是篇幅限制,2是商業模式的考慮。
篇幅限制
篇幅限制是相對於真人實拍電影來説的。動畫這種題材的形式,本身就是高度提煉後的內容,因此,劇情細節往往會比起小説、漫畫都更加濃縮,心理描寫也往往是隻是點到為止。而25分鐘一集的連載形式,基本確定了動畫的信息量不會比45分鐘一集的電視劇,1個半小時的電影來得多,不夠的信息量會讓故事變得更加純粹,但也更容易顯得單薄。因此一般,塑造劇情,不如塑造角色本身來的現實。
這一點來説,那些動畫電影的問題就會好得多,像是宮崎駿,他的方向就不做連載動畫,為了追求最高的質量,而把動畫做成電影,足夠的篇幅,就有足夠的時間來塑造故事,細節,信息量大了,來塑造“深度”就變得不這麼困難。儘管有些人認為宮崎駿的電影依然是屬於劇情不夠好的那一類,但從深度來看,他的確做得比連載動畫的那些導演要強得多。
商業價值
這可能才是目前日本連載動畫題材單一,缺乏深度的最核心的問題。那就是連載動畫更加註重作品的商業價值,而不是藝術性。
塑造好的故事,塑造出作品的深度,但未必是大眾觀眾能夠欣賞,或者願意欣賞的。
如今的日本動畫,不賺錢是沒有人願意投資的。像《輝夜姬物語》這種藝術成就極高的動畫,只有懂得欣賞的人才會願意去電影院看。但連載動畫的商業模式,註定它會是注重投入和產出的內容。因此,輕小説這種“打發時間”最合適的內容,就成為了改編動畫最熱門的選材。商業利益的趨勢,註定現在的動畫就是量產這樣的輕改,注重娛樂和角色,故事就是看個樂,所以更不要説去打造角色以外的劇情、深度了。
打個比方,我看完一部動畫,記住幾個印象深刻的角色,像是看完《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記住了雷姆,那即便動畫深度不夠,他在商業上也是成功的,所以新番往往注重去做好角色,而不再是故事和所謂的深度。
過去的動畫更好?
很多人都會説,過去(80\90年代)的動畫,也是連載動畫,不是也做得很好嗎?我覺得這個還是逃不過商業模式的原因。80\90年代,日本動畫什麼類型的題材都賺錢,但到了2010年後,御宅文化盛行,你再去做那種一本正經講故事,角色可能深刻,但卻未必討好觀眾的作品,就很難成為熱門的作品。而沒有什麼劇情的美少女日常,非常簡單暴力地塑造角色形象,讓阿宅記住了那些紙片人,而把自己的錢包砸給這些角色,那投資方也不傻,當然繼續做這類作品,討好阿宅。
而2015年之後,輕小説改編動畫流行,也是這個原因,給大眾觀眾塑造一個印象深刻的角色,即便故事經不起推敲,但依然可以大賣。
所以,可以説,“好”動畫的標準在改變,對於出錢做動畫的投資方,製作委員會來説,賣得好,才是真正的好。所以如今的動畫,依然是“好”動畫,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動畫不好,那就是這屆觀眾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