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古代最恐怖的道路,堪稱天路!三大棧道,你敢挑戰嗎?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休閒


棧道,是中國古代在特有的道路交通設施,主要分佈於我國的西南、西北和華南地區,而尤以西南地區最為典型。對於棧道的釋名,南宋鮑彪在其註解的《戰國策·秦策》中説:“棧,棚也,施於險絕,以濟不通。”可謂對棧道的合理解釋。棧道,又稱“閣道”“複道”,根據其材質可以分為木棧道和石棧道。木棧道是在崖壁上鑿空裝上木樑,再在水中立木柱托住木樑,然後在木樑上鋪設木板,這是最標準的木棧道。還有在斜坡上架設的斜柱式棧道以及直接在崖壁上鑿空裝上密集的木樑以為路的無柱式棧道。石棧道即鑿山為路,也稱“碥路”。典型的棧道有華山長空棧道、劍閣棧道、大寧河棧道。
一、華山長空棧道
華山長空棧道是全球最恐怖的懸崖棧道之一,位於華山南峯落雁峯東側的山腰上。對於長空棧道的險峻,明代李攀龍在其《太華山記》中有明確的記述:“出南天門向西就是棧道,棧雖有銅柱鐵索攔護,然闊不盈尺。行二十餘丈方至盡頭。”吳同春的《太華雙遊記》把行人走棧道時的體態描繪得更加形象:“垂雙索下墜,行則面壁,臂緣索,足橫移,踵常落板外。”
長空棧道是元朝時期的賀志真帶領弟子架設而成。元朝時期,道教興盛,很多道教之人為了修行而選擇清淨之地。華山險絕,風景秀麗,沒有人煙,非常適合修行。賀志真帶領弟子開山鑿洞40餘年,在萬仞絕壁上嵌入石釘搭上木柱而築成長空棧道。長空棧道位於落雁峯的懸崖下,是去朝元洞的必經之路。據明代李攀龍的記載,棧道僅寬約0.3米,行人只能貼壁而過,因此當地有“有小心小心,九釐三分。要尋屍首,洛南商州”的説法。建國之後,當地政府修建了索道,長空棧道就不是去朝元洞的必經之路了,以後更多的是作為旅遊景點與探險家的探險之路了。[1]

二、劍閣棧道
劍閣棧道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鞏固統治、加強邊防而在劍山上開鑿的道路。據清代李榕的《重修劍州志》記載:“諸葛亮相蜀,鑿石架空為飛樑閣道,以便旅行,並於山之中斷處,立劍門關。”對於劍門之由來,唐代劉儀鳳在《劍門關記》中記載得非常清楚:“其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嵌,如門之闢,如劍之直,故名劍門。”劍門關作為蜀道第一險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四川》雲:“蜀之所恃,惟在劍閣。”“如失漢中,則蜀之大勢十去其六;劍閣危,則蜀之大勢十去其九。”

從廣義上來説,劍門棧道是金牛道的一部分,金牛道是中國古代關中進入漢中、成都的必經之路。從關中翻越秦嶺進入漢中有4條道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從漢中進入成都的道路有2條:一條是劍閣道——從漢中往西南行,順嘉陵江至廣元,經劍門關至成都;另一條是米倉道——從漢中向南翻越米倉山至綿陽、成都。
金牛道的主道一般是經褒斜道至漢中,從漢中經劍閣道至成都,這也就是李白口中所説的“鳥道”。劍門棧道架設在險峻的劍山上,全長15公里,在諸葛亮出伐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唐宋時期劍閣棧道依然興盛,唐朝時期的劉禹錫、石文穎曾開鑿散關至劍門關的驛路。唐宋詩詞中也有很多關於劍閣棧道的描寫。最著名的莫過於李白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了,宋代司馬光在《送張兵部知遂州》中留下了千古名句:“劍嶺橫天古棧危,相如重駕傳車歸。”明朝時期過劍門仍然是設棧道而過,明末戰亂,四川陷入災亂,劍門棧道被譭棄。
如今的劍門棧道雖然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但是作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一直為人們所重視。劍閣道是四川地區的四大自然景觀之一,是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山險、奇松是其特色,也是全國最長且唯一的帶形、山嶽形風景名勝區。除了自然景觀,還有眾多的歷史文物遺蹟,棧道是其一,還有古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千古名篇。如李白的《蜀道難》、陸游的《劍南詩稿》等等。千佛崖摩崖造像、鄧艾墓、姜維城等古蹟都落於此處,是四川地區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

三、大寧河棧道
大寧河發源於大巴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經巫溪、巫山的崇山峻嶺,在巫山龍門峽口注入長江,每年吸引着數萬遊客的大寧河棧道即沿着大寧河修築在崖壁上。
大寧河棧道以大寧鹽場為界分為南、北兩段。南段自大寧鹽場起,至龍門峽口。據《巫山縣誌》記載,自龍門峽起,沿着大寧河西岸絕壁北上,全長約130公里,有均勻排列的石方孔,至大寧鹽場共有6888 個。據考證,這一些石孔方約0.2米,深約0.5米,孔距在1.46~2.18米之間。部分峭壁危巖地段,有上下兩排石孔,兩排孔眼交錯成“品”字形,與行人所走的棧道有顯著的不同。[2]因此,這一段棧道應為引鹽之路。
清光緒《巫山縣誌·古蹟》記載:“石孔,沿寧河山峽俱有。唐劉晏所鑿,以引鹽泉。”對於棧道的修築時間,至今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作為引鹽之路是學界所共識的。巫山並沒有鹽泉,所以古代人用竹筧運用自然落差將下游寶源山的天然鹽泉引自巫山煮鹽。

大寧河棧道的北段自大寧鹽場起,沿西溪河、東溪河至湖北竹溪縣、陝西鎮平縣一帶,全長數百公里,是通往湖北、陝西一帶的人工運鹽棧道網絡。據嚴如煜編纂的《三省邊防備覽·山貨》記載:“房竹興歸,山內重崗迭嶺,官鹽運行不至,山民之肩挑揹負,赴廠買鹽者,冬春之間日常數千人。”這條棧道直到民國時期仍然在用。
大寧河棧道的主要功用在於運鹽,但是它有時候也用於軍事,宋太祖平蜀地時即用過此棧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大寧河棧道是建國之後復建的一段,當我們乘船行於小三峽風景區時可以看到古代人們遺留下來的數千孔洞。這些空洞不僅僅是運鹽之路,更是中原地區與巴蜀地區相互交流的印證。
註釋:
[1]參見王澤妍:《古代棧道》,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版,第59頁。
[2]參見湯緒澤:《大寧河古棧道新考》,《四川三峽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古董)
本文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