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34字,7圖,閲讀分鐘
迎澤區馬莊山頭村,有一個叫“山頭窯址”的地方。僻靜的縣鄉公路邊兒,一座磚牆圍起的普通宅院,黑色的大門兩側,是一副簡單的楹聯:傳承蘇氏琉璃,弘揚山西文化。楹聯琉璃質地,黃底藍字。黃,是宮廷黃。藍,是孔雀藍。
任誰都不會想到,這寂寂鄉野處,這黃藍兩色的琉璃背後,卻有着綿延了幾百年跌宕起伏的家國故事。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太原傳統文化的一塊金字招牌,蘇氏琉璃歷經風雨,傳承不衰。
皇家御用裝飾件
琉璃,在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品類,而山西是中國琉璃的主產地,琉璃燒造技藝有着悠久的歷史,被譽為“中國琉璃藝術之鄉”。其中以太原、陽城、河津、介休的匠師最為出名,形成了太原蘇氏、陽城喬氏等四大門派。千餘年來,這一行業之所以能相承不衰,靠的就是代代相傳。
現在能看到的古代保留下來的許多琉璃製品,大多出現在全省各地的廟宇及眾多古建築的屋面上,還用在牌坊、高塔、碑碣、影壁、神像、獅子等處。山西琉璃不僅是建築材料,也多用於生活用品、文房用品及飾件,種類繁多。
除了山西各地的琉璃藝術品外,還有北京故宮、天壇、頤和園、十三陵等皇家園林和陵寢所有琉璃屋面瓦件、牌樓、龍壁、門斗等琉璃裝飾構件,都是山西趙姓及後來蘇姓琉璃匠人的傑作。
“我家的‘宮廷黃’在明清期間給故宮燒的琉璃瓦顏色非常漂亮,都是用咱們東山的礦物原料。我爺爺講,那時家裏有駱駝隊,燒好的琉璃瓦用駱駝送往北京故宮,氣勢非常大。”説起這些故事,蘇式琉璃第八代傳人蘇永軍滿臉自豪。
窯火相傳留絕技
宮廷黃、孔雀藍,這一絕技讓蘇氏琉璃在600多年前一度達到鼎盛。翻閲史料發現,從1522年明朝嘉靖年間,太原蘇家琉璃就專供皇宮使用。之所以能被皇家看中,除了傳統的燒製技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琉璃瓦的顏色是他人無法複製的“宮廷黃”。
1979年春夏之間,經省文物局專家考察認定,東山馬莊山頭村是山西琉璃的發祥地,要求當地政府給予支持,並與蘇家聯繫,恢復琉璃的生產。聽此消息,當時在郝莊陶瓷廠當八級窯爐工的蘇家後人蘇傑喜出望外,全力以赴給予支持。
同年7月,蘇傑請來盂縣擅長手工捏製獸脊的郝常清老師傅,又請來壽陽做瓦工的張師傅,親自設計釉、素兩種窯爐,將秘而不傳的制釉技術傳給葛原生,隨即成立了郝莊公社琉璃廠並正式投入生產,為市園林局、市文管會、晉祠等處提供琉璃瓦件,解決了當時文物古建修復和園林景點建設對琉璃瓦的急需。
蘇永軍依稀記得,當年爺爺蘇傑將秘不傳人的制釉技術傳給了嫡傳弟子葛原生,興辦了郝莊公社琉璃廠,太原永祚寺山門前的龍壁,就成為蘇傑和葛原生那個時代的經典作品。
“琉璃製作是一門綜合技藝,要經過備料、成型、素燒、施釉、釉燒等幾個階段。首先就是塑形,這個要求很嚴苛。”蘇永軍面對眼前正在塑形的一頭獅子説,第一眼要把獅子的面部突出來,兩隻眼睛必須對稱,每個部位的輪廓、紋理要清清楚楚。其次就是素燒,經過1180℃高温燒製,成白色坯胎,再根據客户要求上釉色,經過950℃的燒製,就成了咱們看到的帶顏色的琉璃。
凝固藝術放異彩
山頭孔藍琉璃製品有限公司自恢復生產以來,為挖掘和傳承山西琉璃的核心技術孔雀藍釉,做了近30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為修復各個時期古蹟及仿古建築大量使用孔雀藍琉璃瓦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蘇永軍介紹説,“宮廷黃”是蘇氏琉璃獨有的,只有用東山特有的礦物質原料才能燒製,是蘇家數代工匠在製作過程中不斷試驗和研究最終確定的釉彩配方。
琉璃製作,配製釉彩技術含量最高,也是每個工匠的成名絕技。在蘇氏琉璃所擅長的眾多色彩中,尤以孔雀藍釉最為名貴。孔雀藍、孔雀綠、孔雀紫這三種頂級色彩,被稱為“蘇三彩”,是祖輩們一輩一輩傳下來的技藝。他説,研製孔雀藍釉的繁複程度,很難用語言表達,費盡了師徒的心力,終於將塵封於歷史記憶中的蘇氏琉璃完美地重新呈現。2008年,蘇氏琉璃製作技藝被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幾年時間,蘇式琉璃傳人蘇永軍順應時代,成功地將煤燃料改為電和燃氣,解決了琉璃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還將琉璃由只用於建材領域拓展到了文創領域,以琉璃藝術製作的書法匾額,把書家提供的紙質作品包括印章,原汁原味地用琉璃燒製出來。
隨後,各種琉璃文房用品和擺件相繼試製成功,古代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相結合,蘇氏琉璃實現了產品的轉型升級,充實和弘揚了中華牌匾文化,為祖國的文化寶庫增添了絢麗的花朵。
山西文旅網
山西文旅網依託山西豐富的地上旅遊文化資源,致力於將文化資源與創意設計、旅遊等相關產業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遊產品和服務的設計水平,開發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風情、文化品位的旅遊商品和紀念品。
山西文旅網
文章內容來源於太原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