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臨海林場始建於1957年
擴建於1971年
全場經營總森林面積5.7萬畝
森林蓄積量25萬立方米
森林覆蓋率93.5%


六十多年風雨砥礪,六十多年篤志前行
一代代臨海林場人一心為林
躬耕林業,將茫茫荒山變為萬畝林海
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走出了一條
具有時代特徵、臨海特色的
“兩山”發展之路



第一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1986年,在通往臨海市林場蘭遼分場的山道上,一道年輕的身影正在崎嶇的山路上前進着。直到現在,這位叫屈衞明的新一代林場人,腦海裏還深深印着當時組織上交待那一句話:“林場面積大,特別是蘭遼分場骨幹力量比較薄弱,年輕人要頂起來。”



第二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聽説林場分到了一位年輕人,這讓許多老林場人既欣慰又擔心,欣慰的是林場來了一位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擔心的是這種“一座房、一把刀、一條狗”的日子能不能讓這位年輕人安下心來。


第三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這位“小後生”就跟着老林場人走進了茂密的山林。而當老職工閒下來時,他又纏着請教各種營林生產知識。“這個年輕人,不但聰明,還能吃苦,是我們大山的人。”老林場人説道。


第四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起初林場的辦場方針是“先生產後生活,先造林後搭窩”。這使得林場四大分場20個林區(點)中,只有1個林區修建了6.3公里長的木材集材道,其他分場林區均不通公路,嚴重影響着林場的發展和職工生產生活。屈衞明在向原省林業廳爭取到170萬元林業發展資金後,就啓動了蘭遼分場道路建設工作。


第五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面對400多萬元的建設資金缺口,屈衞明一方面多方籌集資金,一方面想盡辦法節約資金。


第六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那時大家都紛紛表示:“我們寧願工資少發一點,也要把蘭遼道路給它建上去,路建好了,我們才有以後的發展。”


第七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為了節省人工費用,林場職工跟着道路建設者們抬石頭、開山路,就這樣上山道路一點一點地向着大山深處延伸。


第八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路修通了,山下的樹苗源源不斷地運到荒山的每一個角落。在建設蘭遼林場的過程中,哪怕遇到再艱苦的日子,林場所有人從大局考慮,提出了“寧願人下崗,不讓樹下崗”的口號,毅然轉變以伐代薪的發展模式,大力植樹造林。在大家的努力下,又一座青山展現在人們面前。同時,綠了青山還送給了他們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第九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一直以來,蘭遼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非常適宜茶葉生長,但之前苦於道路運輸等條件,這裏的茶葉一直“養在深閨”,後來漸漸沉寂。

第十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蘭遼道路路基順利完工後,林場在蘭遼茶廠建立了400平方米的現代廠房,而荒蕪多年的蘭遼茶園,當年就有了收益。


第十一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今年57歲的金敬峯,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在林場茶園沉寂後,一度調往林業局下屬其他單位工作。當聽説茶廠重新辦起來時,他立即申請回來。帶着滿滿的激情,金敬峯再次成為蘭峯茶廠的技術專家。
第十二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蘭遼茶過了品質關,還要過銷售關。由於老輩林場人之前的銷售模式過於傳統,茶場的銷量一直上不去。而這一次,攻堅的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的林場人手中。


第十三話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近年來,出自蘭遼茶園的“天門嶺”牌臨海蟠毫、蘭遼玉葉、蘭遼高山茶等系列茶品獲得好評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4 字。

轉載請註明: 臨海林場人:又綠一片青山 再富一座金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