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縣的“邑”有何特別之處

大邑縣的“邑”有何特別之處

在川蜀大地,流傳着一個並不被廣為傳説的故事:古代學者徐霞客與一好友途經大邑西嶺雪山,徐霞客雖然遊歷天下名山大川,閲覽美景無數,卻被眼前這座直入蒼穹的雪山所折服,不由自主地就要攀登。然而,當地居民因為還從未有人能夠成功征服它而勸阻,但徐霞客與友人決意要攀登,村民見勸阻不了血氣方剛的徐霞客,只好用自釀的酒液相贈。

於是,徐與友人在沒有任何登山輔助工具的情況下艱難地攀登,歷經四個多時辰終達雪山之巔,在領略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後,因體力不支幾不能返程,在此時,正是村民所贈的酒液支撐着他們幾乎虛脱的身軀爬下了山。徐霞客靈光一現,隨口曰:“平湖出險川,地上九重天,蕩氣回魂物,此酒乃川王!”

西嶺雪山

西嶺雪山所在之地便是成都大邑,那麼,“大邑”之名又是如何得來的呢?這要從大邑的人居史講起。早在新石器時代,大邑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夏、周時有古蜀,今大邑縣為當時的古蜀國地。周慎靚王五年,即秦惠更元九年(前316年),秦滅古蜀國。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平定巴蜀。今大邑縣區域為江原縣、臨邛縣地。西漢末年,王莽立國為新(公元9至23年),臨邛縣改為監邛縣,江原縣改為邛原縣。後公孫述據蜀稱成家(公元25至36年),監邛、邛原縣名仍舊。

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成家亡,邛原縣複名江原縣,監邛縣複名臨邛縣。歷蜀漢、魏、西晉寬大初至成(漢)玉衡二年(312年),大邑縣區域仍置。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成(漢)亡。漢原縣改為融縣,後又複名江原縣。臨邛縣仍置。中經宋、齊,至梁武陵王蕭紀據蜀前,兩縣建置不變。

大邑縣(今)

梁末,武陵王蕭紀據蜀(552至553年)。臨邛縣改為依政縣,江原縣仍置。梁承聖二年(553年),西魏統治蜀地。依政縣分出部分地區置臨邛縣,江原縣仍置。北周孝閔帝元年(557)立國。江原縣改為多融縣,後又改為晉原縣。依政縣、臨邛縣仍置。

隋代,今大邑縣區域為晉原、臨邛、依政縣地。唐武德元年(618年),晉原縣地分出部分置唐隆縣。武德三年(620年),臨邛、依政、唐隆3縣地分出部分置安仁縣,貞觀十七年(643年),安仁縣撤銷,咸亨元年(670年),安仁縣復置。今大邑縣區域唐初未建置時,屬臨邛、依政、唐隆、安仁縣地。公元671年(唐咸亨二年)割晉原縣西部置大邑縣。

大邑新場古鎮(潘宇 攝)

唐設置大邑縣,《舊唐書》《新唐書》《元和郡縣誌》皆有記載,北宋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五劍南西道邛州》載:“大邑縣西北六十九里,舊十五鄉,今十鄉。唐咸亨二年入益州晉源,縣置在鶴鳴山東,其邑廣大,遂以為名。”是為大邑縣得名由來,並一直沿用至今。

大邑縣境內最為出名的歷史文化名鎮當屬安仁鎮,安仁鎮地處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區42公里,距大邑縣城13.5公里。

大邑縣安仁鎮劉氏莊園,劉文成公館,匾額“橫煙綠映”(圖片來源:讀城)

成都安仁博物館小鎮濃縮了川西近代史的百年風雲,擁有全國聞名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劉氏莊園,最大的民間博物館聚落、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建川博物館聚落。這裏有保存完好中西合璧的老公館27座、現代博物館(含展示館)27座、文保單位16處、藏品800餘萬件、國家一級文物166件,現存文物的價值和規模、擁有博物館的數量,在全國同類小鎮中已是首屈一指。因此,被博物館學會冠名為“博物館小鎮”。

大邑縣安仁鎮旗袍秀(圖片來源:讀城)

作者/來源:方誌四川

大邑縣的“邑”有何特別之處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5 字。

轉載請註明: 大邑縣的“邑”有何特別之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