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泮塘五約微改造美中不足 留下殘損歷史建築待修復
■歷史建築、村內僅存完整祠堂李氏宗祠外牆、灰塑已風化殘損,正面牆上一個大洞赫然在目,頭門前檐牆嚴重開裂並傾斜變形。
■傳統風貌建築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隊泮塘第三生產隊舊址前身是三官廟舊址,屋頂、樓板、牆體等多處出現裂縫並有滲水;外牆污損,局部受植物侵蝕。
泮塘五約遺產保護 上
倘若你到廣州新晉國家4A級旅遊景區廣州荔枝灣景區的核心——千年古村泮塘五約,千萬不要錯過這些獨一無二的打卡點:
在泮塘五約與荔灣湖公園交界的三官廟舊址東側的一對鎮水石獅子,和在古村西南側的社稷亭一塊寫着社稷之神的石碑。石獅是嶺南水鄉的歷史印記,石碑則傳承着古老的祭祀傳統,這是地方文化的精粹。在泮塘五約微改造未能恢復這些湮滅的歷史風貌之後,近日村民們終於通過眾籌得償所願。
但是,村民還有許多微改造未兑現的心願——
“現在村裏都重建、整飾過了,但最重要的文物、歷史建築都沒有修,敦本堂沒有修,一條古村不能連間祠堂都沒有,是不是?我們希望微改造能夠恢復一些原來的古村風貌,讓世人望一望,哪些是我們的特色,也很希望延續這裏的傳統文化。”(村民權叔)
“媒體報道泮塘五約都會説這個村有千年歷史,但微改造就沒有做古村的歷史文化,居民提出的修祠堂、恢復歷史地景、習成堂武館……這些訴求很多沒有實現。微改造將危房重建出租、引入文化產業,搞旅遊景區,但五約有什麼文化體現呢?只是扒龍船和舞獅嗎,這些很多地方都有啦,賣點在哪裏呢?希望能儘量還原出接地氣的文化,我們要有自己的特色。”(村民李承堅)
而一些專家、市民、遊客也在問:
“這裏是歷史文化街區,為什麼微改造只整飾了傳統街巷,沒有修掛牌的文物、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呢?”(廣州市建築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朱秋利)
“三官廟廣場平整改造了,也拆了公園的圍牆,可為什麼在這麼重要的位置,破破爛爛的三官廟舊址卻不修呢?”(廣州市民肖毅志)
“我比較喜歡麻石街和兩三層小樓的街道格局,當然,有些點睛之筆的祠堂和神壇會更具有吸引力。”(90後江蘇遊客陸圓圓)
共同締造委員會提議 修復文物歷史建築展示古村文化
泮塘五約是廣州歷史城區中少有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樸素風貌特徵的聚落,被列入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
在經過十年多次拆遷之後,2016年被列入廣州首批微改造項目,據廣州公共資源交易網資料,泮塘五約項目總投資5.3688億元(含以往拆遷安置費用),荔灣區舊城改造項目中心為建設單位,並委託荔灣區建設項目管理中心承建,修繕建設各項基礎和生活配套服務設施、修繕和保護重要文物和歷史建築,改造和活化公產建築,結合立面整飭和街巷景觀設計,整體提升五約村的風貌。
根據規劃,改造後的泮塘五約在延續居住的同時,將成為與西關匠藝巧工相結合的創意文化旅遊區。(詳見《新快報》2017年12月14日《“最廣州”文化旅遊慢行道之荔枝灣泮塘五約首個先徵求居民意見再做設計的微改造》報道)
泮塘五約是廣州首個先徵求居民意見、再編制設計方案的微改造項目。2017年,設計單位之一象城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下稱“象城”)派出了兩名社區規劃師,就泮塘公共空間的改造徵求村民、居民的意見,村民們強烈盼望借微改造傳承古村的傳統文化,恢復古村風貌,增加公共服務設施,村民意見彙集成一份微改造心願清單。
2018年8月,泮塘五約微改造被列入住建部全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項目。在《泮塘五約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工作方案》中,明確改造要“有利於改善小區環境,延續歷史文脈,留住鄉愁和城市記憶”。
2018年12月,泮塘五約第一個在廣州老舊小區改造中建立公眾參與平台——共同締造委員會,收集村民、居民意見,向改造試點指揮部反映,指揮部據此調整建設行為,希望改造更加符合社區要求。(詳見《新快報》2018年12月14日《廣州成立首個老舊小區微改造共同締造委員會 900年古村泮塘五約居民意見可上達區政府》報道)
在共同締造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上,微改造心願清單中村民最集中、最強烈的願望再次被提出,並形成會議紀要。
最終,心願清單中,拆除三官廟與荔灣湖之間的圍牆;建菜市場、老人活動中心、長者飯堂、便民公廁得到兑現。
但是,最重要的文化遺產、體現村鄉文化傳承的重要空間的修復與活化利用卻未能如願:
包括修復掛牌保護的歷史建築、五約僅存完整祠堂李氏宗祠(敦本堂),並作為泮塘五約“鄉情館”,展示泮塘五約的歷史、故事、文化傳統、鄉土技藝、日常生活以及當代的變化;
修復掛牌保護的傳統風貌建築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隊泮塘第三生產隊舊址(三官廟舊址),作為龍船文化展覽體驗館;
利用在微改造中挖掘出來的三官廟楹聯在廟前廣場重立門樓;
以公房置換、修繕利用荔灣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皥遐書舍;
利用重建的公房,闢武術、舞獅文化展覽體驗館。
還有歷史地景的再現也落空,包括土地祠入口、鎮水石獅、社稷之神等。
重要文化遺產開裂滲漏 修復敦本堂是村民頭等心願
歷史建築、村內僅存完整祠堂李氏宗祠是有着鑊耳山牆、青磚立面、花崗岩石基的嶺南傳統建築,但外牆、灰塑已風化殘損,正面牆上一個大洞赫然在目,頭門前檐牆嚴重開裂並傾斜變形;屋面大面積滲漏;屋面瓦當缺失,封檐板不存。新中國成立後便被生產隊、房管局租給多户人居住,內部被改造成多個小房間,目前仍有人在住。
修復敦本堂是微改造中村民們的頭等心願,設計單位還專門開過溝通共議會,與村民們討論修復方案。
“我們很希望敦本堂重新修好,在裏面辦鄉情館和恢復祠堂功能,吸引更多遊客來。在裏面擺一些種‘泮塘五秀’(蓮藕、馬蹄、茨菇、茭筍、菱角)的農具用品,再發動原居民將收集的舊物拿出來展示。”泮塘五約共同締造委員會村民委員權叔無數次唸叨敦本堂的修復,“敦本堂的產權屬於政府,應該由政府修好”。
傳統風貌建築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隊泮塘第三生產隊舊址前身是三官廟舊址,牆體嵌有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重修三官古廟碑記,記錄了三官古廟相關歷史信息。此樓是古村重要的歷史見證,也是最重要的公共空間,遊人們可以在滿室的歷史老照片、錦旗、紀念物裏探尋古村的歷史;這裏還是專門存放舞獅、龍船用具的地方,每逢週末晚上,村裏龍船隊音樂組的後生在這裏練習,鑼鼓聲聲常引得遊人圍觀;打麻將、聚會、公共議事、日常與節慶燕飲……這裏是全村人氣最高的地方。但經歷多次改擴建,屋頂、樓板、牆體等多處出現裂縫並有滲水;外牆污損,局部受植物侵蝕。
“區領導來三官廟舊址時強調了幾次説一定要保留好它,要由微改造出錢從內到外修繕好。但這些許下的承諾,到今天為止都沒有實現。”權叔無奈地説。
有150年曆史的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皥遐書舍曾是村裏唯一的書舍,在破四舊時險被拆掉,已空置荒廢20年,“瓦面已經壞了,會漏水的。”業主之一的有叔憂心忡忡地説,“皥遐書舍門楣磚已經塌了,説不定哪天照鏡石也倒了,難道等全塌了再搞嗎?”村民贊叔焦急地説。
由於業主改善居住與文物保護有矛盾,共同締造委員會經商議提議以不改變產權為前提,提供公房換房使用,書舍則歸由政府部門保護修繕及合理利用,將皥遐書舍、李氏敦本堂、大明李氏墓作為一個組團,聯合打造為五約歷史中心節點。
(下轉07版)
■策劃統籌:何姍 ■採寫:新快報記者 何姍 方汝敏 ■攝影:新快報記者 何姍
【來源:新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