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千年古村千年“小康”夢圓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休閒

  外國遊客坐在船上準備前往背後的娘娘灘村。新華社記者 王學濤 攝

  新華社太原12月7日電(記者呂夢琦、王學濤、高劍飛)“民亦勞止,汔可小康”。2000多年前,《詩經》中就表達了古人對幸福安康的嚮往。如今,中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那些曾飽受飢貧的千年古村終於實現這個千年夢想。

  娘娘灘村是黃河上唯一有人居住的孤島,四周環水,出入行船。相傳兩千多年前,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太后曾到此地避難,故得“娘娘灘”之名。

  50多年前,這裏還是遠近聞名的縴夫村。縴夫是個靠彎腰拉船為生的職業,也曾是黃河沿岸貧窮的象徵,被詩人吟唱為“拉不直的問號”。如今,步入晚年的最後一代黃河縴夫已告別貧困,在不遠的新村過上小康生活。

  71歲的李四憨年輕時和村裏漢子們拉着木船,到內蒙古運回硫磺,一年只掙兩三百元。“那時吃的是玉米、高粱面,吃不飽就挖野菜。”他回憶説。

  1982年,一場凌汛將島上大多數房屋衝倒,李四憨和其他村民不得不在政府幫扶下,搬到岸上重建家園。縴夫村就此告別縴夫生活,但貧困並未隨之消失。晚年的李四憨患有關節炎,老伴兒一隻眼睛看不見,日子過得十分艱辛,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户。

  2017年前,娘娘灘村還有21户貧困户,佔全村人口的近三成。如今,得益於中國脱貧政策,這些村民都已擺脱貧困。李四憨和老伴兒享受低保、養老保險、光伏收益、殘疾人生活補貼等,加起來每年有一萬餘元。

  “苦盡甘來,現在靠補貼都夠生活了。”李四憨説。

  黃河岸邊停泊着幾艘電動船,不時載着遊客到娘娘灘村參觀。儘管在岸上的新村有房屋,但5位高齡老人仍習慣住在島上。娘娘灘旅遊開發已納入山西省河曲縣“十四五”規劃,村頭黃河一號旅遊公路也即將建成通車,旅遊將成為這個千年古村的“新飯碗”。

   渾源縣神溪村國家濕地公園裏的荷花。渾源縣新聞中心供圖

  千年古村,千年夢圓。

  在山西大同渾源縣神溪村,寶貴的文化遺產和良好生態已成為夯實小康路的強勁動力。

  始建於北魏的律呂神祠靜靜坐落在村邊,附近是4700餘畝的國家濕地公園,吸引着八方來客。過去4年,當地政府先後投入千萬餘元,讓這個沉寂多年的千年古村重現振興活力。

  特色小吃涼粉成為村民致富的“香餑餑”。38歲的趙玲曾是一個家庭主婦,一家4口全靠丈夫開大車拉煤生活。隨着村裏觀光者增多,3年前她開始在街邊賣涼粉,一年賣3個月增收3萬元。

  “去年全村2000餘人,人均純收入達到10200元。”神溪村黨支部書記楊曉園説。

  娘子關局部照。崔廣生 攝 新華社發

  長城腳下的娘子關村因相傳唐代平陽公主率娘子軍在此鎮守而聞名。村莊依山而建,泉水環繞,旅遊業比較發達。

  娘子關村黨支部書記楊文寶説,早在3年前,娘子關村已實現小康夢,現在更多要在綠色發展和共同富裕上下功夫。

  2018年,娘子關村旅遊收入突破2000萬元。如今,全村500餘名村民參與到旅遊發展中,人均年收入約1.8萬元。2019年起,村民變股民,年底享有旅遊收入分紅,目前每人每年分1500元。

  “我們會繼續做大旅遊業,帶動更多村民家門口就業,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楊文寶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