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東西問 | 毛江暉:保護藏羚羊就是可可西里的全部嗎?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休閒

(東西問)毛江暉:保護藏羚羊就是可可西里的全部嗎?

中新社西寧10月13日電 題:保護藏羚羊就是可可西里的全部嗎?

——專訪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毛江暉

中新社記者 潘雨潔

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核心區、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西部,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是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生態系統原始程度保存最完好的世界自然遺產地之一。2017年,“青海可可西里”在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12處世界自然遺產。

可可西里生物多樣性有何全球意義?中國的可可西里保護實踐有何世界價值?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毛江暉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問題一一解答。

資料圖:一對藏羚形影相隨。切嘎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提到可可西里,人們會自然聯想到藏羚羊。其實,可可西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不僅僅只有藏羚羊。您能否以可可西里為例,談談什麼是生物多樣性?從全球來看,為什麼保護可可西里的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

毛江暉:動植物生存繁衍離不開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不單指動植物種類多,其重要內涵在於生物羣落及其所處自然環境間運動變化、相互作用、和諧共生的動態穩定的關係。

目前已知可可西里共有哺乳動物20種、昆蟲142種,其中藏羚羊、藏野驢、棕熊、野犛牛、白唇鹿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種,它們經千百年演化仍在此繁衍生息。它們與可可西里的藍天淡雲、廣袤荒漠、高寒草甸、沉靜冰川、密集湖泊、連綿雪山、寬谷盆地等“同框”,不僅具有頂級美學景觀價值,也構成完整而特殊的自然生態系統。

可可西里遼闊的高原荒野甚少受人類活動干擾,荒野系統自身具有一種協同性質,通過調整內部結構屬性達到動態平衡。這不僅為世界打開研究野生動植物基因庫及分佈演變規律的窗口,也能讓人類瞭解自然環境演變過程。

總之,就其原真性、完整性、協調性而言,可可西里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開展多學科研究、認識生物間相互聯繫與制約及生態系統變化的理想空間。

資料圖:青海省可可西里保護區的藏野驢在草地覓食。中新社發 董乃德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中新社記者:在近年修復和保護可可西里的實踐中,中國政府積累了哪些經驗可以為世界提供參考?

毛江暉:歷史上,可可西里生態環境曾面臨非法盜獵、盜採盜挖、土地沙化等多方威脅,中國政府在幾十年時間裏採取諸多頗具成效的修復保護措施。

最重要的經驗,首先是長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大限度尊重和支持原住民在生態保護中的作用。祖祖輩輩在可可西里地區生活的原住民,對一草一木、一河一水的變化了然於心,能為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本底數據的收集調查提供重要幫助。這些年,中國政府設立生態公益管護崗位,以原住民為主生態管護員成為生態旅遊、特許經營的管理主體,調動他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享受生態保護成果;同時將生態文明科普宣傳與原住民樸素的保護觀、敬畏天地自然的傳統相融合,使人地關係更加和諧。

其次是分區保護。可可西里被劃分為3.5萬平方公里荒野區和0.2萬平方公里展示區,荒野區幾乎不受人類活動干擾,完整保存原始生態系統,嚴格保護藏羚羊產羔、交配、棲息環境和遷徙路徑;除必要科考外,禁止建設、旅遊、開採等活動,逐步搬遷牧民並停止放牧,研究補償機制與政策,對工程遺棄地進行生態修復。而沿青藏公路的展示區生態敏感性相對較低,可以有限度、有條件地開展科學研究、科普教育、遺產展示和生態體驗等活動。科學合理的分區方法不僅提高保護效率,也幫助公眾認知遺產價值。

另外,充分發揮民間環保組織的力量。他們中不少人常年致力於可可西里生態系統保護工作,既熟悉當地實際,又能及時對外發聲,成為聯結本地與外界的橋樑,讓世界瞭解中國政府的保護作為,也從其他國家吸收先進保護經驗。

經多年實踐,我們總結出“自然恢復為主,人為保護為輔”的理念。我們採取的很多生物和工程措施均產生保護效果,但從可可西里生態系統的整體反映看,過度使用高科技和人為管理手段,不一定能得到自然界積極回應。

我認為,對可可西里這樣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維持“同相異域共存”非常重要:同一自然空間內,動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生物羣落均依自身規律,各自生活在相對穩定的範圍和空間,彼此依存和影響。過多人為介入可能帶來整體生態系統的不穩定,有悖於保護初衷。這一點對全世界自然遺產地有所啓發。

資料圖: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雪山綿延。中新社發 褚福義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説“世界第三極的入口”可可西里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毛江暉:2011年9月,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出現潰決現象,湖水衝破湖堤,導致河道變寬、湖底裸露,形成揚塵和沙化土地,雌性藏羚羊取水困難,間接影響種羣繁衍。此問題引發全球關注。

卓乃湖的潰決受氣温升高、降雨增加影響。以卓乃湖為代表的可可西里,是對全球氣候變暖反應最敏感的地區之一,起到“晴雨表”作用,及時向全球發出信號,關注與可可西里相似的敏感地區,集中科研力量探究變化機理,能夠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積累經驗,加強預防。

科研表明,長期以來,可可西里地區氣候存在偏心率、地軸傾角和歲差週期相關成分,説明本區氣候變化受地球軌道三要素影響,表現出與全球氣候變化同步的規律。保護好可可西里就是維護全球氣候變化的信息庫,將為温室氣體減排提供原真數據。

此外,可可西里生態系統也是大氣-海洋-陸地碳循環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一環。遠古時期碳酸鹽通過沉積形成石灰岩、白雲石和碳質頁岩等,在化學和物理作用下,這些岩石風化形成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寒漠土三種地帶性土壤,所含的碳又以二氧化碳形式排放到大氣。通過科研,可以逐步探明除生物有機體外,草甸、荒漠在碳排中的單項及多項作用機理,豐富減排制度安排,為審視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碳循環機理提供有力佐證。

資料圖:可可西里風光。可管局供圖

中新社記者:2019年,中國政府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中國各地都在探索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及相關措施,可可西里起到怎樣的示範效應?

毛江暉:截至2019年,中國各類自然保護地已達15類、1.18萬個,涉及中國陸域面積的18%。經多年努力,自然保護地在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遺蹟、維護生態系統穩定、傳承文化價值方面發揮巨大作用,但也暴露出頂層設計不完善、體制管理不順暢、產權責任不清晰等問題。

《指導意見》出台後,將過去15類名稱、管理規範、監測標準各異的自然保護地重新劃分為三大類: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以及自然公園。近年中國各地都在歸併整合原有自然保護地,以求更嚴格高效的保護。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可可西里的探索能為中國乃至世界起到多方面示範作用。

例如,確定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為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唯一管理主體,統籌自然資源、水利、旅遊、地震、氣象等部門權力職責,由分散轉為垂直管理,制定統一標準和監測體系,避免機構間互相掣肘,提高保護效率。集中管理後,保護區可共享國家公園的科研、監測、管理力量,吸納更多社會組織和生態管護員、志願者,加強交流合作;亦有助於拓寬資金渠道,吸收各方面社會捐助,與國家轉移支付和省級政府配套資金匯成更大資金流,為保護提供保障。

統一管理前的考核制度針對單一類型生態系統,對山地、湖泊、土地、動植物資源等分別考核。而現在秉持“山水湖草冰沙系統協同保護”的理念,針對可可西里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監測考核標準,重點考察生態系統間的相互聯繫。(完)

專家簡介:

毛江暉,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兼培訓中心主任,經濟學副研究員,高級註冊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規劃、綠色發展、自然保護地體系及生態文化。截至目前,並完成各類科研成果120萬餘字。其中,出版專著1部,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承擔省級社科基金項目和委託課題9項,承擔省級智庫項目2項,發表學術論文18篇(其中,4篇為CSSCI論文),編寫教材3部。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