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金頂有奇觀,凸顯古人巧妙智慧,而後人自作聰明使之消失
在\"武當山金頂奇觀\"中,最為著名的乃是\"祖師出汗、雷火煉殿、海馬吐霧\";\"祖師出汗\"指的是在太和宮中,供奉着一座真武大帝的銅像,在下雨之前,真武銅像都會像人一樣汗流浹背;\"海馬吐霧\"就説在金頂之上的海馬,有時會吐出團團白霧,併發出尖利的嘯音。
這兩種現象都預示着,一場大規模的風雨雷電即將到來,緊接着就是\"雷火煉殿\"的奇觀;金頂之上風雨交加,閃電火球在金頂之上炸裂,伴隨着雷聲滾滾彷彿要將金頂吞沒,武當山道士認為,這是真武大帝為了保持金殿的聖潔,故而用雷電對金殿進行洗禮,如果此時有方士在金殿中修煉,也會因此得道長生。
其實這三種奇觀都有科學的解釋,\"祖師出汗\"是因為下雨之前空氣中水蒸氣增多,遇到銅像會附着在其上,形成一層水珠;\"海馬吐霧\"是因為建築師的刻意鑄造,裝在金頂山的海馬,內部中空且與大殿連通,下雨前海馬受陽光暴曬,而殿內的濕度增大後,會從海馬口中排出,遇上冷空氣就會凝結成白色的水霧,氣流增大也會從而產生聲音;而\"雷火煉殿\"則是正常的雷電現象,武當山氣候善變,金頂海拔位置又極高,是一座天然的導電體;當雷雨彙集與金頂之上,形成了巨大的電勢差,如有電弧產生後,就會生成火球;而且金殿是由銅柱與花崗岩建成,雷電發生時,如有人在殿內,也會受到靜電的屏蔽保護,不會有任何危險。
縱觀武當山史料,都沒有發現一次因為雷電損傷金殿的記錄,因為金殿建成於明朝永樂十五年,一直到清末時期,金頂上除了這一座建築外,沒有任何附屬建築;這時天柱峯與金殿融為一體,面對雷電可謂是一座絕佳的\"避雷針\",所以五百多年來,金殿依然毫髮無傷地屹立在天柱峯頂;不過到了50年代,則發生了金殿被雷電擊傷的記錄,當時的武當山管理人員,擅自在金殿上裝了一根避雷針,不僅使\"雷火煉殿\"奇觀消失,還引來了大量雷電擊中金殿,以致於金殿的\"須彌座\"被毀。
為何明代建成的金殿,能在五百多年安然無傷,而裝上一根避雷針就\"壞了事\"呢?經過現代地質考察隊的考究,發現原來天柱峯,是由高電阻的絹雲母石英片岩構成,其上還有三條裂縫,在雷電發生之時,因為電位差會往這三條裂縫中釋放;而裝上避雷針,是=使電流經過金殿,殿內\"須彌座\"的電阻與石英岩的不同,又比金殿平台的基火性要好,所以就會引來強大的電流衝擊。
因此在金殿上安裝避雷針,改變金頂的導流放電效果,直接將電流經金殿引入裂縫,的確起到了一定的防雷作用;但這種自作聰明的做法,也毀壞了古人的巧妙智慧,最終使\"雷火煉殿\"的奇觀消失,綜合來説實在是得不償失。
【參考資料:《探究武當山金頂奇觀》,《武當山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