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東·古城

齊東·古城

“繁盛小濟南,一朝沒洪流”,説的就是齊東古城。

金太宗天會元年(公元1123年),齊東鎮初設,因位於古齊州(今濟南)以東而得名,受轄於鄒平縣。元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改立齊東縣,隸濟南路。

齊東古城北鄰大清河,連武定府直通京津地區,南接章丘,東南到青州府,西南到濟南府直至中原地區,交通條件十分便利,是重要的水陸運輸碼頭,南商北客彙集於此,財興物繁。明朝嘉靖、萬曆年間曾有五位皇室成員先後被封為“齊東王”,齊東縣域也曾一度被劃為“飛地”,被稱為“齊東國”。齊東縣當時的繁盛可見一斑。

齊東古城舊址東西約2公里,南北約1.5公里,城內公署修繕完備,壇廟眾多,牌坊、節表多達22處。城內外有奎樓聳秀、趙巖秋漲、魏城陰雨、東皋曉月等十大景觀,可謂當時的旅遊勝地。

在台子鎮流傳着這樣一個小故事。據説有一年,朝廷把齊州一年的軍餉一次撥付到位,在濟南卻無法承兑銀票和所需的零錢。這時,有人提議到齊東縣試一試,沒想到,這一難題卻圓滿地解決了。自此,齊東縣“小濟南”的美譽便傳揚開來。

齊東縣因大清河這條“黃金水道”而興盛一時,卻也因大水而遭遇劫難。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氾濫,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決口,黃河奪大清河河道入海。由於黃河水量巨大、流速極快,巨大的衝擊力使齊東縣的河岸坍塌嚴重,直接威脅着齊東古城的安全。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清政府在縣城以西9公里處修築了一條近2000米的南北大壩——梯子壩,以防止黃河河道南移,確保齊東古城的安全。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再次氾濫的黃河沖毀梯子壩300餘米,河道南移,擁有600多年曆史的齊東古城被淹沒,僅存東南一隅。

齊東·古城
齊東·古城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遷城於九户鎮。此後,齊東古城多歷遷移。1950年,遷往魏橋鎮麻姑堂村,隸屬於惠民專區。1952年城址遷往魏橋鎮駐地。1956年城址又遷往田鎮,取代高青縣。1958年9月,齊東縣部分劃歸鄒平縣,部分劃歸博興縣,高青縣恢復,齊東縣徹底退出了歷史版圖。(以上文字資料轉載於公眾號“雜燴菜”)

齊東·古城
齊東·古城

近日有鄒平媒體報道,隨着連日干旱少雨,黃河水位的下降,台子段的黃河河牀大面積裸露,河牀被水流不斷沖刷,形成了形態各異、粗細不等的線條,組成了一幅優美壯觀的圖案。與此同時,古齊東縣城部分城牆建築、磚石遺蹟等設施裸露,肉眼清晰可見,沉眠黃河之下百年的齊東古城又一次重見天日!

齊東·古城
齊東·古城
齊東·古城

這令我回憶起去年9月去台子故城遺址公園採風的情景。齊東,一個台子、九户、碼頭人難以忘懷的念想。故土,故鄉,鄉音永遠是遊子心底最柔軟的東西。

齊東·古城

作者簡介:王冬良,文學愛好者。

壹點號 糖業清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65 字。

轉載請註明: 齊東·古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