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之鏡“三命坊”
本文轉自:人民網-上海頻道
行走上海市金山區張堰老街,靠牆一根粗糲斑駁的石柱很吸引人,像風燭殘年的長者,看起來遺世獨立,老邁孤傲,卻是那樣的風骨錚錚、氣度不凡。近前細瞅,有“吳梁三命坊”字樣,説是20世紀80年代尚存兩根,拓寬街道時拔去一根,騰地兒蓋了樓了。現在僅剩的南邊一柱,奇倔兀傲的硬氣裏寄寓着看不見的教化。榫眼和紋理滿是世事滄桑,歲月留痕,古而未朽,硬而有骨,這便是“三命”留下的思考和警示。
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是幾朝元老,但他對自己要求很嚴,他在家廟的鼎上鑄下銘訓: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zhān)於是,鬻(yù)於是,以糊餘口。意思是説,每逢有任命提拔時都越來越謹慎,一次提拔要低着頭,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彎腰,連走路都靠牆走。生活中只要有這隻鼎煮粥餬口就可以了。
正考父是壽高之人,曾輔佐過宋國的三代國君。古代任命官員,要舉行冊命儀式,也就是銘文中“一命、二命、三命”的“命”,現在不分一二三,統通叫任命。作為領導,平日走路、出行倒不必順着牆根小步快走,但總不能老是高視闊步、大模大樣。不露鋒芒是修養,不爭高下是智慧,做官過於顯山露水,只會讓別人不舒服、讓自己處處受挫,盡失人心。縱觀歷史上名望大的人物,權位越高,越是謙遜,生活的態度和需求也就越發謹慎和節儉。
人們愛把位高權重放在一起説,位高者,大權在握也,這就需要放低姿態,堅守本源,不忘初心。做人的態度越謙恭,生活的需求越簡樸,這是古人為官的至理箴言。權力越大,責任越重,盯着你的人就越多,對個人就是嚴峻的考驗,也就越需要謹小慎微、小心翼翼,切不可傲慢驕橫,妄自尊大。只有將手中獲得的權力視為謀國治世的手段,而不是個人作威作福、獲取福利的憑仗,做事才會處處低調,才不會因手中有權而得意忘形、盛氣凌人。有這樣的觀念和意識,才會有得到當權資質後的戒惕和鏡鑑。獲得權力意味着責任和擔當,也意味着風險和約束。因為權力“被拿走”,會拔出蘿蔔帶出泥,難免要波及到官場,造成振盪和混亂。對個人而言,往往也是家族利益的受傷、個人政治生命的終結。越有本事的人越謙虛,不需要扎勢子,不在意場面上的虛榮。一個人只有時常對自己能力抱懷疑的態度,才會立身小心,謙遜處世,如此也才會提拔重用、步步高昇。銘文“亦莫餘敢侮”一句,很有深意,意味着謙恭並不是軟弱,相反,它會帶來真正的尊貴和意想不到的強大。
以“三命”為吳梁立這樣的牌坊,應該是極高的規格和禮遇。查史料,翻志書,才知吳梁字伯材,號貞石,上海金山張堰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舉人,家居未仕。當官的機會來了,為啥不仕?家庭觀念太濃?守護家園要緊?兩層意思都有。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犯境,松江知府想出個勞民傷財的餿主意,燒燬張堰、漕涇兩地民宅,堅壁清野,以絕賊寇棲息之所,吳梁聞訊寢食難安,與侄子吳潮據理力爭,才使兩地免遭拆毀。當地居民為感其恩德,立起“吳梁貞石功德碑”,原存廣福寺,張堰中學改建時遭損,張堰公園內還可看到殘碑。保全一方百姓的生命財產,是為官者的第一要務,未仕者尚且如此,當官者又意欲何為!
因朝堂之人舉薦,吳梁任職福建邵武府,時遇倭寇強佔建陽、光澤兩地。自己管轄的地方,豈能讓外人侵擾,便帶人前往進剿,大獲全勝,於是擢升刑部侍郎,當地人為他建祠立碑。有豪紳要私自建寺,因涉及皇室禁衞,事發後有人前來説情,他秉公承辦,不肯讓步。入朝時豪紳唆使一些有權勢的太監,對他圍攻謾罵,好在早有情由在握,揪住奏告皇上,豪紳理所當然被依法懲處。隆慶年間,吳梁出任廣西太平知府,也許家鄉情結太重,或是有意讓賢,中途堅持辭官回鄉,朝廷感其謙讓美德賜建三命坊。
回到金山張堰後,吳梁如魚得水,視鄉鄰為手足,修橋築路,幫困濟貧,先後發起建造了不少石橋,報得上名字的有喜慶橋、壽安橋、橫橋、惠通橋和白帶橋。義聲懿行,聲名遠播,鄉紳奏請官府,同意在張堰板橋東,也就是今金山區張堰鎮政安弄與張堰大街交界處建起“三命坊”,由此表彰吳梁在三次為官經歷中不畏強暴、為民請命的功德。
吳梁著有《叢竹山房稿》,在上海張堰公園大門東側,有“吳貞石功德碑”殘存,向後世述説造福家鄉的勳績。此外,公園西北一側,還有吳梁父親吳翰墓遺物——贔屓(baxia神獸),見證着吳氏家族與張堰公園的淵源。
“三命”不足為奇,史書上一查就能找到,“三命坊”卻很珍貴,能與這三個字相提並論的人更是鳳毛麟角。這樣的遺存,原本與古鎮是一種絕配,也是一種底氣,倘若牌坊不在,古鎮就不古了。一銘不文,文化何存。張堰的這處古蹟實乃一筆精神財富,她積澱着久遠而有價值的歲月印痕,滲透着民族的文化基因。站在石柱面前,不可能無動於衷,總感覺到那是標尺,是提示,德高望重,不怒自威,無聲勝有聲 。
張堰“三命坊”不是普通的石柱廢墟,而是一面古銅鏡,凡提拔進階者都應到這兒照一照,想一想,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地在為人民服務,是不是可以拍着胸膛説自己是真正的人民公僕。石頭寧折不彎,人卻要謙和禮讓。吳梁號貞石,現在僅存的這根石柱,不就是一塊永世不朽的豐碑麼?不就是洞悉人世的風月寶鑑麼?擎天一柱,正氣滿身,真正的偉丈夫,有歷史、有內含、有寓意……
(金山區紀委監委供稿 作者:黃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