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VR豫遊記丨雲遊康百萬莊園 探尋成就豫商精神家園的基因密碼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休閒

00:58

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 實習生 李東寶 魏凱)國慶假期“餘額”不足,你是不是還在感嘆很多地方都沒有去?別擔心,繼安陽、新鄉、開封之後,10月7日,大河網 《VR豫遊記》走進鄭州,以VR全景直播方式帶你走進康百萬莊園,沉浸式體驗被稱為“中原活財神”的豪宅,領略這個家族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將財富神話延續了400多年的豫商精神密碼。

觀:如同進入一座雕刻藝術寶庫

站在康家大門前,放眼望去,重重疊疊的飛檐斗拱,古香古色的青磚青瓦,從山腰一直延綿而上到山頂,氣勢恢宏、錯落有致。

徜徉於康百萬莊園,彷彿行走於清代民居民俗活畫卷,磚雕、石雕、木雕都有極高的水準。走過不同的大小門時,會看到門枕石和柱礎上的石刻浮雕,咫尺之間,人物、動物活靈活現,生動傳神;碑樓上精美的磚雕圖案栩栩如生;屋檐下龍飛鳳舞的木雕圖案,格調雅秀。

“莊園裏還保存有碑刻、牌匾、傢俱、古玩、書畫、器皿、衣帽等歷史文物三千餘件,對於研究明清文化、民間風俗、古代建築等都具有極高的價值。”講解員王小雨介紹説。

位於康百萬莊園主宅區的三院有一組門枕石,是康百萬莊園石雕藝術的代表作品。

“這對門枕石是選用整塊青石上下分三層雕刻而成,構圖新穎,雕工精湛,人物、動物形象生動逼真,情景交融,栩栩如生。”王小雨説,它以其精細的雕刻工藝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並且還是我國一級石刻的定級標準,堪稱國寶。

在莊園裏還完整保存着一張精美的頂子牀。它是用金絲楠木雕刻,由十個能工巧匠,耗費1700多個工時,做了將近5年時間才做成的。它採用透雕、鏤空雕的雕刻手法,牀柱的雕刻都是竹節型的,象徵竹報平安,節節高。這張牀的另外一個精妙之處,是可以自由拆卸。它由37個部分組成,通體沒有用一顆釘子,完全是鉚上去的,相當於現在的組合傢俱。這張牀可以説是木雕的傑出代表。

興:從康家店到富甲三省

“明洪武年間康家先人從山西遷徙到河南鞏義落户,為了解決温飽問題,他們沿河開了一家小飯館,伴隨着時間越來越長,名氣也越來越大,就有了‘康家店’的稱號。”王小雨説,康百萬並不是特指的某一個人,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為首的康氏家族的統稱。

康百萬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跨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一直富裕了十三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魯、陝三省,船行洛、黃、運、沂、涇、渭六河,良田數千頃,財富無以計數。“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是其真實寫照。

隨着時間的推移,第六代傳人康紹敬時期,已經有後人進入朝廷為官,也正是這個時期開始大量經商,隨之而來的就是源源不斷的金錢。從明代到清代,經過上百年的時間,康家在當地已經是富甲一方,田地更是遍佈了方圓幾十公里。房屋也開始從山腰處擴建到山頂,最初一個小小的飯店也逐漸演變為佔地240餘畝、包含19部分的龐大莊園。

教:言傳身教 莊園亦校園

人常説:積錢不如教子,閒坐不如看書。

走在康百萬莊園裏,每一處的佈局、每一處的建築、每一處的細節,都可以感受到康家潛移默化的教育,讓人折服而又肅然起敬。

在康百萬莊園,門枕石的內容無不寄寓育人的意願。“拜師求讀”圖,年輕的後生低頭彎腰,畢恭畢敬,虔誠而謙虛;慈祥的老師,手提燈籠,捋着鬍鬚,眼神裏流露出讚許的目光。“世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而門上清代監察御史劉毓南撰寫的楹聯與圖案相融相生,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圍。

據記載,康家名師中有舉人孫涵三,他學習先人懸樑刺股的刻苦精神,一邊背煤謀生,一邊讀書學習而中舉。貢生康裕遠,飽經風霜,閲歷較深,曾做過知縣的幕僚,為人正直,從不趨炎附勢,卻懷扶弱濟貧之志。舉人趙鳳鳴,學識淵博且品行高尚。遠近聞名的三位老師,在康家教了一輩子書,將畢生所學盡傳康家子弟。

莊園裏建私塾學校、青年館、藏書樓。私塾、青年館按年齡段分開教學,頗具規模。經腴史華藏書樓,“依墨繞書林,求知、求學、求教,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題”在浩如煙海的書中,刻苦攻讀,虛心求教;要學有所用,利用學到的知識,探尋研究學問,提高自身修養,解決世事難題。

對於康家來説,把讀書當成一個家庭最好的習慣,希望通過嚴格的教育,使康氏子孫長大之後都成為懂詩書、明禮儀的儒商。不僅是男丁,康家的姑娘小姐們自幼也有良好的詩書薰陶。

傳:留餘家風家訓 綿延興旺400多年

自古以來,家族守富很難,民間有“富不過三代”的説法,然而,康百萬家族卻將財富神話延續了400多年,為什麼他們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一直富裕十餘代?或許可以在康家家風家訓中找到答案。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現存於康百萬莊園的這塊“留餘匾”,為中華名匾之一,被稱為康百萬莊園文化的象徵、鎮園之寶。匾上記載的“留餘”思想,不僅是當時康家的傳家之訓,更是不少人認同的處世準則。

“留餘匾”長1.65米、寬0.75米,是用黃楊木雕刻而成的,曾懸掛於康百萬莊園主宅一座院子裏的主客廳內。現懸掛於康百萬莊園主宅區一院過廳內,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訓匾,也是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

“留餘”匾造型獨特,形似一面展開的上凹下凸型旗幟。上凹意為:上留餘於天,對得起朝廷;下凸意為:下留餘於地,對得起百姓與子孫。匾中書法灑脱奔放,“留餘”二字,以篆書寫就,穩健遒勁,正文通篇行書。

據介紹,此匾是清同治年間,康百萬家族第十五代莊園主康坦園用來訓示家中子弟的家訓匾。

“‘留餘’思想可以説是康家興旺的重要原因,康家用豐富的傳統文化教育後人如何修身做人,也給我很多創作靈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曹慧貞説,就是現在對孩子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啓:商德才是財富之根

不僅是留餘的家風,今天漫步在依山就勢、環境優美的康百萬莊園裏,目睹飛檐翹角、青瓦高牆,除了可以領略當年康家創下的財富神話之外,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隨處可見的楹聯和匾額。它們是康家修身齊家的名片,記載了這個家族對子孫後世的諸多提醒和告誡。

同留餘家訓一脈相承,康百萬家族還留下“康氏家訓”,同樣書於匾上,內容為:“經商結交務存吃虧心,酬酢務存退讓心,日用務存節儉心,操持務存感恩心。願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詐也,前人之愚,斷非後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餘。”短短的61字道出康家從事商業經營的根本:財富是一時的,商德才是商人之根。

康百萬莊園裏還有諸多楹聯和匾額,如“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子孫”“友以義交情可久,財從道取利方長”“處世無他莫若為善 傳家有道還是讀書”“德澤齊魯”“義賙仁裏”“克慎厥猷”等。記載了這個家族對子孫後世的諸多提醒和告誡。

康百萬莊園講解員王小雨解釋説:“‘克慎厥猷’出自《尚書》,是周武王將蔡叔的兒子蔡仲封去蔡國時的訓令。康家借來教育後代子孫,要慎獨、慎微、慎言、慎行,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義之財不取,不法之事不幹。”

時代更迭,歲月變遷。康百萬莊園也成了如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一個很好的家風家訓教育基地。

相關推薦

·VR豫遊記丨跟着大河網鏡頭沉浸式雲遊殷墟

·VR豫遊記丨“身臨其境”遊寶泉 領略太行山壯美風光

·VR豫遊記丨雲遊殷墟博物館 感受跨越3300年的時空穿梭之美

·VR豫遊記丨國慶假期獻禮祖國 雲端漫步紅旗渠重温崢嶸歲月

·VR豫遊記丨國慶假期“好戲連台”!這一站,夢迴大宋 全景“穿越”清明上河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