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唐、宋、明清三個時期遺蹟位置和關係圖
富陽新登素有“千年古鎮、羅隱故里”之稱,其文化底藴深厚,現存有古城牆、古城河、聯魁塔、古牌坊、羅隱碑林、聖園碑林、湘溪廊橋等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新登古城為杭州市市級文保單位,是目前浙江省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牆之一。
日前,為配合新登古城有機更新項目,受市園文局委託,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古城更新一期工程範圍內相關區域進行系統的考古勘探和發掘,並在城門發掘、城牆城河解剖和揭示古城建造歷史的不同時期遺蹟發掘等方面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進一步證實新登古城
依山而建、單邊城牆的獨特建造方式
“本次城門的發掘主要涉及南、西兩城門,其中南城門保存相對完整,發現明清時期南城門的門洞、城門外道路、馬道等遺蹟。”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副主任李坤説。
據悉,南城門門洞寬2.8米、縱深8.2米,殘高0.65—1.76米,門洞兩側以長條石砌築,沿地勢從外至內逐漸增高,門洞內道路以條石呈台階狀砌築;馬道遺蹟位於城門東西兩側,距城牆外側約1.5米,發現相互疊壓的兩層馬道遺蹟,均以鵝卵石鋪砌;城門外道路遺蹟位於城門與城河之間,也發現上下相互疊壓的兩層路面,均以鵝卵石鋪砌,上層路面殘長34米,寬2.4—2.6米,中部以兩列較大鵝卵石橫向鋪砌,將路面分為三幅,路面兩側有作為護坡的石板,呈斜坡狀,下層路面主要位於南側部分,位於上層路面之下約0.25米,方向略有偏差。
考古人員對北門東側缺口處進行局部解剖,發現城牆由外到內由三部分組成——最外側為條石包邊層,中間為土石混砌層,內側為生土和夯土層,進一步證實了新登古城依山而建、單邊城牆的獨特建造方式。通過對城河的局部解剖,發現城河一側的駁岸和兩排用以加固駁岸的木樁遺蹟,木樁排列密集,直徑6—10釐米不等,兩排木樁的間距為4.5米。
“一般城牆都建在平地上,新登古城則是按照地形來做城牆,而且城裏和城牆一樣高,怎麼理解呢?就是它用城牆把一些山地包圍起來,然後中間平整了一下。這種建造方法非常獨特少見,與‘梅城’很不一樣。”李坤説。
本次考古發現印證了文獻中對古城的記載
反映了新登古城的歷史真實性
據《鹹淳臨安志》記載,唐大順二年,杜稜因山建城,週二千五百七十一步;清道光三年《浙江新城縣誌》記載,宋天禧五年重修,明嘉靖三十四年因倭寇重建,並將城牆範圍縮小。
本次考古人員於南城門內側發現有磚鋪路面遺蹟,路面用磚橫向錯縫側砌而成,中間以磚順向側砌分隔。殘長2米、殘寬2.4米,磚規格長30釐米、寬8釐米、厚5釐米,初步判定年代為宋代;於南門門洞下發現被明清城門所疊壓的磚砌建築遺蹟,磚規格為長34釐米、寬16釐米、厚6釐米,年代為唐末時期。
“此次勘探和發掘揭示了古城南門和西門的結構和麪貌,基本明確了城牆城河的建造工藝,為古城的復建和展示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李坤説,本次考古發現的唐、宋和明三個歷史時期的建築遺蹟也客觀揭示了古城的建造興衰史,印證了文獻中對古城的記載,反映了新登古城的歷史真實性。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古城二期工程對剩餘三個城門考古發掘,在條件具備情況下對古城內主要道路遺蹟、縣衙和縣學等主要遺蹟進行發掘,以揭示新登古城的橫向平面佈局情況。同時在縱向歷史沿革方面,繼續尋找唐代古城的位置和範圍,以及不同時期的古城的主要建築遺蹟情況,豐富新登古城的歷史文化內涵。”李坤説。
【來源:杭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