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日漫《聲之形》被刪減的20分鐘到底説了啥?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休閒

2016年上映的日漫《你的名字》大家都看過吧?這部新海誠動漫電影着實憑藉其出色的畫面,以及頗有新意的感人故事在我國火了一把。而在2017年,又一部風評不輸《你的名字》的動漫 電影《聲之形》在國內院線正式登陸,但是國內票房卻沒有出現大爆現象,票房反而是一路平平淡淡,最終以不及《你的名字》票房的13分之1收尾。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為什麼在日本受到廣泛稱讚的《聲之形》,其口碑會在中國兩極分化嚴重?其實國外網站AniDB和MyAnimeList上,《你的名字》與《聲之形》分數相差無幾,甚至後者分數較高,為什麼國內評分網站對《聲之形》的評分會甚至不如一些嘻嘻哈哈沒內涵的搞笑日常番?難道跟廣電老大哥將其"大刀闊斧"直接刪減了20分鐘有關?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分析吧!


為什麼《聲之形》在國內會口碑兩極化分佈嚴重,甚至有史罕見?不可否認,劇情是決定口碑的關鍵因素之一。

喜愛日漫的朋友總歸是知道"京都動畫"的,畢竟"京阿尼出品,必屬精品",從《涼宮春日的憂鬱》到《輕音少女》,再到感人至深的《CLANNAD》,就算略微知曉日漫的朋友也怎麼可能沒有聽過它們的大名?

所以,在2017年,在校園青春愛戀主題上持續高水準把控的京阿尼又製作了《聲之形》這樣一部情感細膩的作品,不但演出和作畫一如既往的美麗,而且不看劇情只觀畫風就足以征服觀眾,更何況《聲之形》還超過《你的名字》拿到了第26屆日本評論家大獎?


不過,縱然《聲之形》在國外受到了掌聲雷動的讚賞,在國內它也確實評分只有7.0,為什麼呢?很多小夥伴認為主要是因為刪減了20分鐘的緣故。

其實那被刪減的20分鐘主要是一些校園"欺凌"的片段。

但是按照原新海誠的想法,這卻是一個講述了"人與人之間想要相互瞭解,想要產生關係的珍貴心情"的故事。所以,説白了,《聲之形》的主題就在於"交流"二字,而不是極其吸引國內人眼球的"欺凌"或者"殘障"。


在《聲之形》漫畫出版之時,就被漫迷稱之為"絕對會動畫化"的作品,甚至還曾經力壓同期登刊的《進擊的巨人》獲得讀者票選的第一位,於是也就促成了後來我們可以在網上看到的《聲之形》短篇版。

在短篇版中,頗具衝擊力的鏡頭卻很難不給人一種"欺凌"的感覺,不管新海誠怎樣將"殘障"和"欺凌"作為"交流"的阻礙,但是在欣賞《聲之形》的"哈姆雷特"們的心中,他們之所以喜歡很大程度決定於欺凌者可以"浪子回頭"、欺凌者會被"因果報應"這種喜聞樂見的劇情套路。


但是新海誠不願意自己的心血作品在關鍵的主題上被誤解,於是在動畫版製作之時,新海誠對漫畫裏的劇情和角色們的定位做了一些"細微"變動,可是誰想到這直接導致了國內漫迷對其評價的"兩極化"!

為了擺正《聲之形》的主題,新海誠可以給男主增加過往回憶中、在同齡人之間像跳樑小醜一般的地位以融合"交流"的主題,也可以給女主增添家人,將"融入集體"的動力來源於"母親的逼迫"、"奶奶的期望"。

由此一來,"欺凌"被稀釋了,新海誠原本"想用《聲之形》白描社會現象,把思考的工作交給讀者"的想法,直接被後來劇情--女主試圖以跳樓的方式解決與男主之間的交流問題,這一生猛強行的HAPPYEND產生了"解決問題只要試着去跳樓"的無厘頭又荒謬的感覺……


口碑兩極化原因顯而易見,被刪20分鐘也"無傷大雅"

所以,為什麼《聲之形》在國內口碑兩極化嚴重?拋去大多數國人可能沒接觸過《聲之形》漫畫版的可能,《聲之形》動畫版的劇情和偏差的"欺凌"主題確實是其硬傷所在。

即使《聲之形》實現了白描以還原出日本真實的校園暴力情況(這導致國內上映時廣電直接"大刀闊斧"刪減了所有校園暴力的畫面),新海誠想盡辦法以突出"交流"主題、稀釋"欺凌"誤解,在這個以"欺凌"發展起來的故事上也都略帶無力。


一個在校園欺凌氛圍中常處,已經沒有個人意識的女主通過跳樓的方式推動男主的自我救贖?再加上劇情因涵蓋因素廣而略顯空洞、不細緻,催淚是催淚,但也足夠莫名其妙。所以,又何必再想為什麼國內上映會刪減20分鐘?顯而易見的保護措施,刪除也無傷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