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地球的邊緣”高山草甸遭破壞,開發還是封閉?專家:讓絕世風光沉睡太可惜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休閒

據上觀新聞消息,今年以來,在互聯網社交平台,涼山州雷波縣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稱為“地球的邊緣”的大斷崖火了。

藍天白雲下,越野車馳騁在遼闊的高山草甸,腳下,是落差上千米的懸崖,還有翻湧的雲海,給人一種野性、霸氣又時尚的感覺。

然而,隨着遊客越來越多,車輛對當地植被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人們丟棄在高山草甸上的垃圾也日益增多。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8月27日,雷波縣多部門發佈通告,對麻咪澤省級自然保護區境內的阿合哈洛大草原及龍頭山大斷崖區域實施長期封山管控,凡違反通告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個人或團體,將受到處理。

瞬間,“地球的邊緣”成為眾多網友未能抵達的遺憾。

記者瞭解到,雷波縣對龍頭山的旅遊開發規劃正在醖釀中,鄰近的美姑縣也期待聯手開發,讓更多人看見“地球的邊緣”。

絕世風光

懸崖斷壁長達10餘公里

沿着美姑河,在雷波和美姑兩縣之間有一段長達10餘公里的懸崖斷壁,這就是龍頭山大斷崖。龍頭山是黃茅埂山脊東南端的主峯,海拔3724米,從高空俯看,這裏的山形似一艘船佇立於羣峯之間。

在短視頻時代,這樣驚險又美麗的絕世風光很容易變成巨大的流量。

通過檢索,記者發現在抖音平台,不少博主以旅行短視頻的形式推薦“地球的邊緣”。有的開場白是“世界上的斷崖有很多,但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稱為‘地球邊緣’的,只有龍頭山一處”;有的分享在雲端駕車和在草甸縱橫馳騁的刺激體驗,他們多駕越野車或摩托車前往。

在小紅書平台,網民多以圖片形式展示龍頭山頂的美景,並推薦通往山頂的路線,以及户外露營、拍照貼士等內容。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博主以遊記VLOG為主,記錄前往龍頭山的旅程,記錄沿途美景及航拍大斷崖全貌等。

走紅的B面

車輪碾壞草甸垃圾遍地

在互聯網的感召下,到龍頭山自駕的遊客越來越多,“地球的邊緣”受到的傷害與日俱增。

雷波縣阿合哈洛村村支書吉韋爾者告訴記者,隨着遊客越來越多,人們丟棄在高山草甸上的垃圾也日益增多。由於越野車經常在此處馳騁,輾壓出新的車痕,對草甸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麻咪澤省級自然保護區副主任賈銀輝介紹,大斷崖所處的位置最高海拔接近3900米,有18.5萬畝高山草場,植被中80%左右是草木,高山櫟、高山杜鵑和箭竹佔10%至20%。“據科考報告顯示,植被中沒有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植物。”他説。

高山草甸被汽車碾壓,影響到底有多大?

三年前,甘孜州格聶神山景區的“格聶之眼”,周圍植被被違規穿越的車隊碾壓出“黑眼圈”,修復花了兩年時間。

對此,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潘開文表示,在高海拔區域,受積温低影響,植被生長的速度非常緩慢。他以一株50釐米的灌木為例,稱其生長可能需要近50年。另外,能適應這個區域環境的植物種類相對較少,因此一旦植被遭到破壞,恢復起來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果不加以保護,無序開展旅遊活動,很有可能造成當地高寒草地的退化,增加水土流失,進而影響棲息在草地生態環境中的動物活動,降低生物多樣性,削弱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潘開文説。

不過,讓人略微寬心的是,賈銀輝認為“目前對植被的破壞力度還不大,可以通過人工修復和自然更新得到恢復。”吉韋爾者也表示:“我們正在積極找尋補救的措施,草苗將於9月之後撒種,只要沒有人為破壞,草甸的恢復會很快。”

保衞“地球”

雷波多部門發佈禁入令

賈銀輝告訴記者,龍頭山大斷崖走紅網絡後,引起了雷波縣、美姑縣相關職能部門的注意,也關注到了自駕車對當地環境的破壞。於是,兩個縣的分管領導在龍頭山上“會盟”,決定聯手保護好網民心中的“地球的邊緣”。

據瞭解,大斷崖在雷波與美姑境內均有分佈。目前,可以分別通過美姑、雷波縣的三個方向駛入。為了保護好它,兩縣分別在特喜鄉、拉馬鎮和拉米鄉設立卡點,還採用巡查等方式,禁止旅遊車輛駛入。

賈銀輝稱:“假期前來的車多一點,兩個縣三個卡點都在勸返,最多時一天勸返了20多輛越野車。”

8月27日,雷波縣多部門發佈通告,對麻咪澤省級自然保護區境內的阿合哈洛大草原及龍頭山大斷崖區域實施長期封山管控,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准不得進入龍頭山大斷崖景區。因科學研究需要,必須進入保護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應當經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未了心願

龍頭山的開發何時來?

2020年5月12日,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官方網站發佈的《關於四川麻咪澤省級自然保護區範圍調整的公示》顯示,保護區設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在這次調整中,位於拉咪鄉的“地球的邊緣”調到了實驗區以外。賈銀輝表示,“地球的邊緣”屬於外圍保護地帶,根據相關規定,外圍保護地帶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條件下,可以建設一些基礎設施,對其進行適度開發。

《中國國家地理》風景評審師劉建表示,現在很多景區都以環保的名義關停,但很多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得當的情況下也可以對外開放。他認為,“地球的邊緣”在經過科學測算,同時制定環保措施後可以開發,進一步保障景區環境不受破壞。

探險家、地質學家楊勇也認為,讓這樣的絕世風光沉睡太可惜。他建議參考國家公園模式,用開放與保護、科普教育的理念,將“地球的邊緣”打造成大涼山現代旅遊新地標。

記者瞭解到,目前雷波縣有意對這裏的旅遊資源進行規劃,待規劃後再進行開發。“封閉保護是第一步。”相關負責人如是説。

新聞鏈接

楊勇:第一個叫響“地球的邊緣”的人

“我小時候在涼山州金陽縣城長大,父母告訴我如果籃球掉到龍頭山下,需揹着乾糧去撿球。”探險家、地質學家楊勇説,小時候他沒有想象過地球的空間格局,2016年,第一次看見那連綿不絕的大斷崖,一種“地球的邊緣”的意像呼之欲出。於是,他在2018年第6期《中國國家地理》的稿件中稱它是“地球的邊緣”。

這樣的叫法很響亮,也成為雷波縣樂意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