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千年窯場的神秘面紗,200餘件“龍門”遺粹國博展出
22日,200餘件龍門遺粹將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揭秘山西省河津窯址的考古發現,講述這裏的制瓷工藝、裝飾手段和人文內涵,以及制瓷業的興衰和商品流佈情況。
山西河津古稱“龍門”,北宋時因境內有黃河渡口而改名河津。專家介紹,河津位於黃河與汾河交匯的三角地帶,自唐代起,瓷器生產歷千年不絕,留下了大量傳世瓷器。公元12世紀前後的宋金時期,河津因靠近政治中心開封,人口增加、經濟繁榮,瓷器生產達到鼎盛。2016年,文物部門搶救性發掘河津固鎮宋金瓷窯遺址,不僅填補了這一地區無相關制瓷遺蹟的空白,為國內外相關瓷器文物找到了燒造窯場,而且揭示出完整的制瓷產業鏈,為研究宋金時期河津窯的制瓷流程、燒窯技術、裝燒方法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堪稱中國陶瓷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入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展廳裏,河津窯址出土文物150餘件組,以及全國各地著名收藏機構的傳世瓷品80餘件,分瓷耀龍門、匠造瓷藝、瓷韻雅趣、瓷業流佈四個單元,揭開千年窯場的神秘面紗。
白地剔花填黑書法八角形枕、長治窯虎枕等陶瓷枕是河津窯最具特色的產品。其中,剔花填黑彩是河津窯瓷枕最主要、也是最具標識性的裝飾技法。專家説,為了追求黑白突顯的裝飾效果,河津窯工將剔花與黑填彩結合運用創新,畫面對比鮮明,極富立體感。
細看一件件河津窯陶瓷器,各式裝飾花紋別致有趣兒。光是花卉紋就有牡丹紋、蓮花紋、菊花紋、梅花紋等。詩文也是河津窯產品的一種特色裝飾,書法流暢俊逸,文字內容或唐宋名家詩詞,或地方文人佳作。專家介紹,瓷器上的書法表現形式多樣,且錯別字極少。在具有工匠傳統的瓷器上,呈現出完全可與文人比肩的書法之作,這在中國陶瓷史上是前所未見的。河津窯瓷器常見的裝飾題材還有嬰戲圖,一幅幅兒童踢球、搖扇、玩陀螺、打瞌睡、觀察小動物、讀書等生活場景,讓觀眾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生活及風俗文化。
此次展覽將持續三個月。國博還通過情景還原、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手段,再現制瓷作坊、瓷窯爐、水井等考古遺蹟場景,方便觀眾讀懂瓷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