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萬聖節、韓國人,都擋不住漢服的二度破圈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休閒

圖片攝於西塘漢服文化周

文丨蝸人蒸鴨

10月30日,在包郵區各個方向開往嘉興地區的高鐵、動車上,許多身着漢服的年輕人甚至中老年、兒童們,正等待着到達共同的目的站點“嘉善站”——他們將在那裏下車,然後通過各種中轉方式前往10公里外的西塘古鎮。

第二天(10月31日),正是國內漢服領域的“大IP”西塘漢服文化周的開幕日。彼時,在距離西塘並不太遠的滬寧杭等大城市裏,鬼怪服、面具、南瓜頭等佔據了不少大型商超的流量C位,在廣播和活動引導員的鼓動下,不少家長或掏出腰包,或上陣互動,以幫孩子得到新奇酷的萬聖節道具。

千年古鎮裏的漢服盛會雖然與大都市裏的洋節派對在時間上交匯,卻沒有撞出激烈的火花。而一場影響更廣的網絡風暴,正在來的路上。

來自古鎮的派對,也許才是給於正最好的應援

在發佈那幾張引起巨大爭議的漢風手繪圖之前,中國漫畫家“old先”可能怎樣都料想不到自己的無心之舉,竟會引起一場中韓網友的大PK,並讓漢服以一種別樣的方式,成為大眾話題。

簡單回顧下事件:漫畫家“old先”在海外網站發佈了幾張古風手繪畫,被一批韓國網友指責“抄襲韓服”、“該內容不應該出現在代表中國歷史的繪畫裏”,而後“old先”禮貌回應,卻引發韓網友更大的冷嘲熱諷,緊接着,中國網友紛紛下場反擊,知名編劇於正發出的微博“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説成‘韓服’了”更是助推該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而後,面對韓國網友的無理糾纏,於正只是淡淡回應,大意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真的好難!所幸已經有很多傳統文化得到弘揚,但還有很多要去完成......”俗話説,無知者無畏,但於正顯然不願繼續理會無知者。

雖然這次事件源於部分韓國網友碰瓷式的無理取鬧,漢服早於韓服的事實也鐵證如山,但也有理智的漢服愛好者表示,韓服在推廣和傳承方面確有亮點。這其中的原因,一來是因為韓服沒有經歷過斷代,因此一直出現在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二來是隨着韓國流行文化在東亞乃至全世界的傳播,韓服的認知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反觀國內,在談論漢服時,尚處在對“漢服破圈”的討論上(本文標題亦未免俗)。既在圈裏,説明推廣和普及之路依然任重道遠。但我們應該感謝於正,不是感謝他帶給我們手撕無理網友的暢快感,而是他讓漢服和漢服文化,被更多人看見了。

同樣想讓漢服被更多人看見的,還有參加第八屆西塘漢服文化周的愛好者們,他們中的部分人,被授予為漢服推薦官、漢服形象大使,而在平時,他們都有着自己的職業——演員、文藝工作者、攝影師、互聯網從業者等。為了這屆西塘漢服文化周,他們提前十幾天就趕到了西塘,集訓、彩排,為的就是將漢服文化讓更多人知道。

文婧是“漢服推薦官”中的一位,今年是她第四次參加西塘漢服文化周。當網絡爭端爆發時,為期4天的西塘漢服文化周還尚未結束,當筆者就此話題與她探討時,文婧表示,“成為漢服推薦官是一種很大的榮譽和肯定,也因此更加認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向更多人展示漢服和中國傳統文化。關於漢服抄襲韓服的話題,雖然覺得無語,但這幾天大家實在太忙了,當下最重要的還是配合把這次活動搞好。你不知道,這幾天來西塘的遊客,很多都被漢服的魅力和現場的氛圍感染然後‘入坑’了。當然,我也看到網上對漢服和韓服的討論度很高,我覺得對宣傳漢服文化來説也是一件好事。”

上圖為“漢服推薦官”文婧正在接受妝造

一位漢服愛好者告訴筆者,“真心建議他們來看看西塘漢服文化周的朝代嘉年華,當週、漢、晉、唐、宋、明等朝代龐大的漢服方陣從眼前走過,稍有歷史常識和邏輯的人,都會知道認為‘漢服抄襲韓服’是多麼可笑的事情。”

當老人和小孩都開始穿,漢服還能破更大的圈嗎?

一位西塘原住居民告訴筆者:“8年前,大概是漢服剛在國內興起的時候,也是西塘漢服文化周舉辦的第一年,當時來西塘參加漢服活動的主要是一些年輕人,但這兩年,明顯感到各個年齡層的漢服愛好者都變多了。”

對於漢服破圈,西塘漢服文化周的“漢服推薦官”莊翰有清晰的感受。“我大概是16年開始喜歡上漢服的,那時候穿着漢服出門別人都會打量我,説這個人穿的是‘古裝’。而現在街上穿漢服的人明顯多了起來,很少被打量了。前不久碰到一個跟媽媽坐地鐵的小朋友,他跟媽媽説‘這個哥哥穿的是漢服’,那一刻,我知道漢服已經被更多人知道了。”

莊翰指了指身旁的另一位漢服推薦官風瘋説,“像風瘋所在的成都,漢服的氛圍更好,春熙路上到處可見穿漢服的人,聽説光成都就有4萬多年輕人在淘寶上開漢服店。”而風瘋推廣漢服的事,也被成都主流媒體《華西都市報》報道過。

在這次西塘漢服文化周的活動中, 除了有漢服有禮T台秀——推薦官們身着漢服展示了拜師禮、冠禮、婚禮等傳統文化禮儀外,主辦方還特別安排了兒童的漢服走秀,很多家長帶着孩子從外地趕來參加。

中老年人也正加速入坑。來自山東的小艾是資深的漢服愛好者,這次和她一起來西塘的,除了被自己帶入坑的母親,還有被母親帶入坑的兩位姐妹,一行四人身着漢服,在高鐵上格外顯眼。由於座位相鄰、且去往同一目的地,一路上筆者與她們多有交流。

有意思的是,她們中有三個人都搶到了今年西塘漢服文化周的1元通票(可以在4天內反覆進入西塘古鎮)。原來,今年主辦方和微店App合作,提供了一萬張售價為1元的4天通票,前提是必須身着漢服。“身着漢服這個門檻對我們來講實在太低了,不過聽説這次有幾十萬人在線搶票,而我們四個人搶到了三張,運氣不錯!”小艾母親開心地説到。

漢服頭部商家子衣明堂的負責人胡星告訴筆者,他們從2012年開始出於興趣做漢服,最開始的顧客主要以80後、90後的年輕女性為主,少數中老年也會購買,多是子女給父母買來搭配“家庭裝”的。而現在隨着00後們對漢服文化的熱情持續走高,正帶動着越來越多媽媽輩的70後女性開始購買漢服。

在胡星的印象裏,漢服出圈是從2017年底開始的。“2017年前後火了很多古裝劇,還有像短視頻的興起,很多漢服愛好者在那個時候受到關注,他們通過各種社交平台傳播自己穿漢服的視頻,快速漲粉,那個時期,很多做漢服的商家都能感到‘爆單’。”

在胡星看來,剛開始“破圈”的只是服飾,人們更多是因為這種服飾的精良和“仙氣”而購買、穿着它,而漢服的文化並沒有得到與之相應的傳播。但這兩年來,明顯感到漢服相關的文化活動和社團組織變多了,一到節假日,各大景點、商場裏的漢服活動層出不窮,穿漢服和參加漢服文化活動變得更“日常”起來。

有機構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漢服文化社團大概是1300多家,到了2019年有2000多家,兩年時間增加了近五成。而到2020年,漢服市場消費人羣超過200萬人,市場銷售規模達到數十億。

二次破圈:商業化不可怕,就怕商業有文化

誠如子衣明堂負責人胡星所説,早期漢服為部分年輕人喜愛,更多是因為漢服本身足夠好看。而漢服作為一種民族傳統服飾,天然自帶超強的文化基因,隨着瞭解、入坑漢服的人越來越多,漢服終於從一種“快被遺忘的古老印記”出圈為彰顯年輕人個性的小眾文化,大量漢服社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類漢服走秀、巡遊活動開展於城市中心、景區等人流量集中之地,扛起了向大眾傳播漢服文化的大旗。

漢服自身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因為被更多人關注而得以被不斷挖掘,漢服相關的新聞開始頻現媒體諸端。但因為缺乏統一的行業規範和知識普及,也曾鬧過各種牽強附會甚至張冠李戴的笑話。漢服圈內還形成了“朝代形制”之別、“古墓”與“改良”之爭等頗具話題性的現象,加之漢服因為對原材料的較高要求和頗為複雜的製作工序,一件品質精良的漢服往往價格不菲,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出圈後的漢服仍給人以野蠻生長、亂象叢生且並不親民的感覺。

但隨着越來越多城市、行業協會、社會團體、商家和愛好者的加入,近年來漢服在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呈現出規範化、健康化、平民化的態勢。一大批漢服相關的職業如漢服設計師、漢服模特、漢服妝娘、漢服攝影師等應運而生且蓬勃發展。

成都被不少人譽為“漢服第一城”,正在打造漢服的全產業鏈。2007年,號稱全國首家線下漢服實體店的“漢唐文化”在成都出現。如今,在春熙路、錦裏和地鐵站,隨時可以看到身着漢服的年輕人,春熙路商圈甚至還有“漢服一條街”。很多抖音、快手上的漢服達人,也來自成都。除了成都,山東曹縣也正在形成大規模的漢服產業鏈。

在漢服文化推廣方面,八歲的西塘漢服文化周正在成為旗幟。今年的文化週上,不僅圍繞漢服舉辦了大量的傳統文化活動,還發布了《漢服分類》與《漢服》兩大團體標準。標準中不僅規定了漢服產品的檢測標準,明確了漢服的文化意義和內涵,還提出了漢服去朝代化、去等級化的概念,主張漢服分類場合化,便於大眾理解接受,進而促進漢服推廣與傳播。看來,當某些韓國網友還在為明制漢服和韓服糾纏不休的時候,我們已經超脱朝代和形制的限制,從更高的層面去理解和推廣漢服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於正老師可以放心了。

而在線上,電商平台成為漢服商家創業的主陣地。據統計顯示,2019年在淘寶平台上漢服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億元,並且保持着每年150%左右的增速。在很多人剛準備好認識傳統漢服時,淘寶商家已經開始推廣居家漢服、運動漢服等新式漢服,甚至還有商家專門售賣供寵物穿着的漢服。無獨有偶,在微店平台上還有為棉花娃娃製作漢服的商家,甚至還有專門的漢服妝娘圈子。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妝娘告訴筆者,“自己從事漢服妝娘,是因為喜歡漢服。雖然自己的外貌不能像那些漢服達人依託出眾的形象來推廣漢服,但通過為漢服愛好者提供妝造服務,一樣是在推廣漢服,還能養活自己,把興趣和事業變成一件事,對我來説是件非常快樂的事。而且,隨着客户的要求越來越多,我也會要求自己去研究不同朝代的妝容特點,對歷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這是一個正循環。”

除了越來越多的商家和從業者加入進來之外,漢服圈也正在孵化越來越多的紅人。宮寒便是其中一位,由於皮膚白皙、輪廓俊秀且身材頎長,宮寒穿上漢服給人的印象頗為古典,他在抖音和微博上已經擁有了近100萬粉絲。因為他的影響力和形象,以及長期致力於推廣漢服文化方面的努力,宮寒正被更多漢服圈以外的人看到。今年10月,微店App上的電子雜誌《YOURS此刻》出了一本宮寒身着漢服的電子刊,這也是國內電子潮流雜誌封面首次出現漢服造型。

“漢服熱”甚至“漢服運動”的興起,其社會背景源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精神內核是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日益強大的民族自信。宣傳漢服,宣傳的不僅僅是一種民族傳統服飾,更多的是它背後優秀的傳統文化。

相比古代,現代人的生活場景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承襲也好,改良也罷,只要能與現代生活更好地結合,承載起國人對傳統文化傳承、個性理念主張和美好生活追求的嚮往與寄託,那麼漢服終將會成為國人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而無關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