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隴原古鎮】水韻茶香 碧口古鎮美如畫
水韻茶香 碧口古鎮美如畫
碧口古鎮秀美景色組圖
文/圖 楊文
透藍純淨的天空,清澈無瑕的水。萬山滴翠,茶香縈繞,川音嫋嫋。不同於其他古鎮過度開發,碧口古鎮就隱藏在陝甘川羣山裏,像一幅無塵無染的風景畫,靜等遊客點綴其間。
從武都出發,沿蘭海高速至餘家灣下,走過一段田間小路,車已駛在一江碧水旁。抬頭望去,“碧口古鎮”幾個大字就映入眼簾。
古鎮位於隴南市文縣東部,白龍江下游。整個小鎮依山傍水而建,在羣山秀水中,古鎮顯得靜謐而安逸。沐浴着温暖的陽光,遙望着清澈的江水,安靜地聆聽着古鎮的歷史變遷。
早在民國初年,古鎮的繁華就盛極一時。當時的古鎮商賈雲集,交易興隆,是陝、甘、川重要的貿易樞紐。每天百餘條船隻往來在白龍江上,古鎮人口一度達到上萬餘人,小小的鎮上建有鹽務局、海關、電報局等。當時,年税收曾多達兩萬多銀元,佔全省税收的一半以上。最初的古鎮居民來自四川、陝西、湖廣等地,他們賴以生存的物資是大山深處的木材和藥材,木船載上這些物資沿白龍江入嘉陵江水道可直達四川、重慶。碧口逐漸成為甘、青、川,西南各省、江浙一帶物資出入的集散地。隨即,碧口又發展成為一處重要的古埠碼頭,碧口沿白龍江、嘉陵江至川蜀的水道,成了名副其實的江上“絲綢之路”。
去碧口不能錯過碧口電站庫區大壩泄洪場面。站在101米高的大壩上,極目望去,巨大水注騰空飛濺,氣勢磅礴,宏偉壯美。碧口電站是上世紀70年代建成。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從1969年開工到1977年竣工,十年裏,一代人傾盡心力,兩萬人艱苦奮戰,建成了裝機30萬千瓦的首座土石壩水電站,使之成為中國水電站史上的一座豐碑。四十年彈指一揮,那個用無數青春年華和汗水建成的水電站依然在造福我們,而那段艱苦奮鬥的歲月也將永存在一代人的記憶深處。
從庫區出來,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盤行至山頂。極目遠眺,碧嶺岑岑,湖水盪漾,山邊輕煙纏繞,村落瓦青屋白,碧水青山間,桃紅暗點,繁木葱蘢。早就聽碧口的朋友説過,要想真正感受碧口,茶園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隴南一帶因氣候濕潤温和,晝夜温差大,幹物質積累較多,非常有利於增進茶的品相,特別適合茶樹的生長。故碧口出產的龍井茶,幹茶香氣清純,沖泡後湯色碧綠。沿途,幾乎在每一道峽谷深處,山坡上都有成片的茶園。茶農頭戴遮陽帽,身挎茶簍穿梭在茶壟間,巧手翻飛靈巧動舞,嫩芽輕盈落簍中,呈現出了一幅幅賞心悦目的田園畫卷。
走進山頂的茶園,林中隱居的幾户人家,柴門不掩,偶爾幾聲犬吠。竹林中,幾聲鳥鳴使得空曠的山野格外幽靜。輕煙飄過,淡淡的茶香漂浮在空氣中,閉着眼睛仔細嗅去,直沁心脾。
到達碧口鎮天已暗了下來,白龍江穿城而過使這座小城有了些許靈動,鎮子遠比我們想象的小,整體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穿行於大街小巷中,感受小鎮最煙火的氣息。
最不容錯過的便是老街。老街有前街、中街和后街之分。老街上的一段廊橋是鎮子最富特色的建築之一,黛瓦覆廊,木樁護欄,憑着橋欄,看着兩岸的風景,看着來來往往的人羣,悠然而樂。
中街則別有特色。街上正現做現賣各種香氣撲鼻的小吃,核桃餅、豆花面、米豆腐等,街兩邊整齊的木樓上各種招牌菜的旗子隨風飄起,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油然而生,滄桑中帶着恬靜,恬靜中又帶着厚重。隨着社會的發展,碧口老街也悄悄地發生着一些變化,有些老式的商店裝起了霓虹燈,有些石柱門的樓屋上換上了鋁合金窗,有的被粉刷得亮亮堂堂,有的正播放着動感十足的樂曲,但這些變化無損老街給予每個行人的那份濃濃的風情,它的變與不變,都抹不去古老小鎮的千年品格,堅守與開放包容,傳統與現代互動。
繼續前行,一家保存完好的老屋引人注目。大院有四棟各四層的樓房,四棟樓圍成一個完整的天井,天井中央,矗立着一株高大的桂花樹,樹幹粗壯筆直,樹冠撐開直抵四面樓房頂層窗户,樹梢則溢出樓頂之上,樣子十分素淨。誰也説不清她的確切樹齡,只知道明清年間江西會館在這裏建館時它便在這裏。據説,每年秋天,無論走在碧口的哪個角落,都可聞到香氣清幽的桂花味兒,滿城風動,讓城裏都有了秋的味道。
站在老屋深深的庭院裏,撫摸被風雨剝蝕的青磚綠瓦,以及房門兩旁刻寫的楹聯,很多地方因年代久遠而斑駁。這些歷史留下來的痕跡,它所承載的原始和質樸讓我心生敬畏。我試圖透過這些拙樸堅毅的石頭和椽木來了解那些修建人最原始的衝動。
傍晚時分,華燈初上,小鎮安靜了下來。臨窗而坐,看着對岸暖暖的燈光,河風帶着濕潤的水汽掠過兩頰,温柔至極。再看河水,水中倒影搖曳,微風拂過,河水便在燈光的映照下泛起昏暗的光線。這樣的夜晚,我只想靜靜地享受這春夜小鎮的靜謐。
翌日清晨,一聲喝賣穿透方圓。碧口醒了,我將離開,也必將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