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汶川返鄉青年創業13年:見證綠色發展結出旅遊“果實”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休閒

首頁>>新聞庫>> 正文

汶川返鄉青年創業13年:見證綠色發展結出旅遊“果實”

發稿時間:2021-02-10 09:59:00編輯:李婧怡來源:中國新聞網

周春蓉新打造的民宿。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汶川2月9日電 題:汶川返鄉青年創業13年:見證綠色發展結出旅遊“果實”

作者 單鵬 安源

“今年春節不休息了,有遊客來,又要趕工期。”趙公山下,櫻花林間,斥資1500萬元打造的“雲裏霧裏櫻花裏”民宿於去年5月正式營業。牛年春節,這家民宿的8間觀景房已訂出5間。站在民宿二層的落地窗前,周春蓉指着不遠處的小木屋對記者説,春節期間還要抓緊把其他房間裝修好,待4月櫻花盛開時迎接新一波遊客。

周春蓉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漩口鎮趙公村人,也是這家民宿的合夥人之一。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她辭去在成都的穩定工作,毅然回鄉。“天南海北的解放軍、醫護人員、志願者都去你家鄉抗震救災,自己哪裏坐得住?”

周春蓉新打造的民宿。受訪者供圖

一晃13年,周春蓉經營的傳統農家樂發展成佔地500畝的現代民宿。趙公村海拔1000多米,是典型的高半山村落,這裏陽光充足、空氣清新。“旅遊業發展,是託了生態環境的福。”周春蓉笑言。

趙公村旅遊發展,是近年來汶川縣旅遊發展的縮影。汶川平均海拔800米至1300米,森林覆蓋率56.85%,空氣質量平均優良率達98%以上,年均日照1600小時以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宜休閒康養、觀光旅遊。據統計,2020年,汶川縣共接待遊客675萬人次,旅遊收入33.7億元,旅遊從業人員2萬多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25元。

但汶川縣旅遊發展也曾經歷“陣痛”。據周春蓉回憶,創業之初,水泥廠、磚窯場、錳礦場、小煤窯等分佈在趙公村周圍,白色的牀單晾在陽台,風吹一天就“變黑”;工廠周邊的果樹,只開花不結果;山上遍佈“窟窿”,“我們村本來是很美的,但污染一度很嚴重,是困擾旅遊發展的最大因素。”

當時,設廠開礦是當地的一股“風”,被問及為何逆“風”而行,周春蓉解釋説,汶川大地震後,汶川縣號召全縣發展康養旅遊,“旅遊業是可持續發展行業,對生態環境破壞性不大,這是我搞農家樂的底氣。”

隨着汶川縣政府推動綠色發展,陸續關閉一批污染嚴重的工廠、礦場,同時改善基礎設施,打造新景點,來汶川旅遊觀光的遊客越來越多。周春蓉清楚地記得,熬過最初幾年,趙公村的農家樂在2014年迎來轉機,“我在2014年扭虧為盈,2016年還清所有債務。”

2018年,趙公村的小工廠、礦場全部關閉。周春蓉看準時機,找來3位合夥人共同包下工廠撤走後留下的500畝荒地發展現代民宿。在周春蓉看來,農家樂吸引的大多是過來避暑、度假的老年人,而現代民宿能吸引年輕人消費。“我們建了蹦牀館、小酒吧,未來還要搞卡丁車場、無邊泳池。”

如今,趙公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旅遊經濟”。工廠撤走後,至少17户村民經營起農家樂;一些年輕人選擇來到周春蓉的民宿打工,學習經營理念;老年人通過向農家樂出售綠色蔬菜,賺取收入。

曾在趙公村為磚窯廠提供運輸服務的孫福林,如今是周春蓉的合夥人之一,“我們不可能永遠發展礦山、工廠,旅遊業雖然見效慢,但能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座青山。”孫福林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