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之洞創辦了亞洲最大的鋼鐵廠,如何淪為了日本的附庸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休閒

提到洋務運動,就不得不提到張之洞;提到張之洞就不得不提漢陽鐵廠。在19世紀末,漢陽鐵廠是亞洲最大的鋼鐵廠,國際輿論上稱為“中國之雄廠”,被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之一。該鐵廠在清末的員工有7000人,年產鋼7萬噸,是清朝鋼產量的90?如果漢陽鐵廠繼續發展,將極大帶動鐵路、輪船、軍工、機械製造、冶金等行業的發展。有人評價為“完全有問鼎世界鋼鐵托拉斯的能力”。

然而,就是這麼一家龐大的公司,卻未能避免悲慘的命運。1893年,漢陽鐵廠竣工,第二年正式投產。然而,剛開爐不到5個月,漢陽鐵廠就被迫停爐長達10個月。此後,漢陽鐵廠就被買辦盛宣懷接手了,最終被日本人完全控制,直到二戰後才收回。為什麼漢陽鐵廠會遭遇如此的命運呢?
這事還得從張之洞説起。1889年,張之洞準備開辦鐵廠,他派人前往英國訂購冶煉設備。當時世界上有兩種鍊鋼方法,一種是酸性法,一種是鹼性法。酸性法只能煉含磷低的鐵礦石,而鹼性法可以除掉鐵礦石中的磷成分。顯然,不同的鐵礦石需要不同的鍊鋼爐。當英國人詢問礦石和焦炭的性質以便採取哪一種鍊鋼爐時,張之洞回答:“中國之大,什麼類型的礦石焦炭沒有,何必多此一問”。於是英國人給張之洞提供了英國最先進的酸性鍊鋼爐。

然而,鋼鐵廠建立後發現湖北大冶的鐵礦含磷量比較高,導致鋼鐵廠煉出來的鋼的含磷量超標,不能夠用於建設鐵路,導致大量的鋼材積壓。這個體現了中國的洋務運動有致命的缺陷。進行洋務運動的都是清朝的官僚,他們對市場經濟還不太瞭解,對企業採用衙門式的管理,導致許多企業的經濟效率十分低下,缺乏市場競爭力。
張之洞不僅在選擇冶煉設備方面出現了重大的失誤,在選擇地址方面也出現了問題。一般鋼鐵廠都是修建在鐵礦石或者煤炭資源附近,這樣能夠減少運輸成本。而張之洞為了方便監督鐵廠,將鐵廠的地址選擇在了漢陽大別山之下。漢陽距離距離大冶120公里,距離萍鄉煤礦500公里,運輸成本高,導致漢陽鐵廠的鋼材缺乏競爭力。另外,漢陽是一個低窪之地,為了防洪,在建廠之前又填土9萬方,耗資30萬兩白銀,加大了工程量。

張之洞
鋼鐵廠選址時,漢陽附近沒有煤礦。張之洞認為“中國之大,何患無煤”。鐵廠建立後,張之洞花了大量精力,派遣人員在長江中游尋找煤礦,結果一無所獲。1894年,漢陽鐵廠開爐,鐵廠用的煤炭是從開平煤礦也運來,甚至從德國、日本手中購買高價焦炭,鐵廠的煤炭價格是外國鐵廠的3倍。在這樣的情況下,鐵廠生產的鋼材價格也就高,在市場上門庭冷落。漢陽鐵廠運轉起來,每月的開支要8萬兩,造成了巨大的虧損。到1896年,漢陽鐵廠已經消耗了568萬兩白銀,張之洞撐不住了。
這時候,中國第一大買辦盛宣懷接手了鐵廠。為了解決煤炭問題,盛宣懷花了500萬兩修建了漢陽到萍鄉的鐵路,並對萍鄉的煤礦採取了新的開採方法。之後,他又花了300萬兩白銀改造了鐵廠的軋鋼、鋼軌、鋼板廠等。1908年,盛宣懷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併為了漢冶萍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鋼鐵聯合公司。到1909年,漢陽鐵廠終於練出了合格的鋼材。因為當時中國在修建粵漢鐵路、京漢鐵路等,因此漢陽鐵廠得到了一大批的訂單,鐵廠開始盈利。

但是,漢陽鐵廠也被背上了沉重的債務。為了扭轉鐵廠的局面,盛宣懷大量向日本借貸,日本的借款條件十分苛刻,那就是隻準用礦山作為抵押,並且不能轉為給他人。從此,大冶鐵礦、萍鄉煤礦開始被日本控制,成為日本八幡制鐵廠的原料提供地。盛宣懷一共向日本借貸17次,總額高達3700萬日元。在20世紀30年代,兩大礦產地超過一半的礦產運輸到了日本。1914年,一戰爆發,國際鐵礦石價格猛漲,然而日本卻鎖死了礦石價格,導致漢冶萍公司無法漲價,出現了嚴重的虧損。
1913年,袁世凱提出將漢冶萍公司收歸國有,但是盛宣懷作為買辦的性質就暴露了出來。他不僅堅決反對國有,而且還希望將公司轉給日本人。1915年,日本在“二十一條”中提到漢冶萍問題,“將漢冶萍公司作為兩國合辦事業,未經日本政府之同意,所有該公司的一切權力產業,中國政府不得自行處分。”抗戰爆發後,中國將漢陽鐵廠遷徙到大西南,沒有搬遷走的就全部炸燬。如今,我們只能看到漢陽鐵廠留下的一些遺址。
參考資料:宋鴻兵《貨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