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迪慶普達措:繪好生態卷,步入圖畫中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休閒

  雲南網訊(記者唐焱)“春看綠草夏看花,秋觀落葉冬觀雪,普達措的景觀多樣性,正來自這裏的生態多樣性、生物多樣性。”10月1日,跟隨着普達措國家公園景區解説員卓瑪的指引,神奇美麗的高山湖泊、雪山草甸、原始森林、藏族風情在人們面前展開。

迪慶普達措

  在藏語中,普達措的意思是普度眾生、到達苦海彼岸的湖。普達措國家公園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國家公園,總面積1313平方公里,地處雲南“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的屬都湖、尼汝片區以及國際重要濕地碧塔海自然保護區,都被劃入普達措國家公園範圍。公園平均海拔接近3500米,至今保持完整的原始森林生態系統、藍天白雲下的高山草甸和清如明鏡的高原湖泊,是迪慶藏族自治州優良生態環境的縮影。

  在圍繞着屬都湖和碧塔海的木質棧道上,遊人如織,緩緩步向普達措國家公園的綠意中。但這樣的圖景並非天工造就,而是迪慶藏族自治州二十餘年來持之以恆抓牢生態保護的成果。

  卓瑪告訴記者説:“起初,普達措國家公園管理局對於保護區域內的管理並沒有什麼可以借鑑的經驗,在十多年的時間裏,管理局都在摸索中發展前行。這裏原有的尾礦庫、新設立的保護物種棲息地和傳統民族村落之間也存在不小的矛盾。”

  為尋找一條資源有效保護、永續利用的新路徑,普達措國家公園在2015年啓動國家公園全域本底調查,組織60餘名專家歷時半年完成了10個專題科學考察,全面掌握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範圍內的重要自然資源本底和生態狀況,完善了特許經營、生態補償等10餘項機制與制度研究,以及解説、居民點調控等數10項專項規劃編制。

  “舉個例子來説,以前我們老説國家公園內面積大、保護難,遊客進來很難管理,後來我們就想法子把普達措的保護推廣出去,讓遊客來到普達措上一堂綠色生態課,自覺樹立保護意識。”普達措國家公園管理局辦公室主任寶福浩告訴記者。“建設科普宣教中心,改造建設自然教育基地。與中國科學院、中國林科院、雲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建設野外科學生態站,都讓百姓、遊客意識到國家公園保護的不易,推動了保護區域內各類矛盾的解決。”

迪慶普達措

  解開了旅遊發展生態保護之間的疙瘩,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進一步嘗試將“社區發展”列入國家公園五大功能,形成社區產業發展長效扶持、旅遊收益反哺社區發展、社區優先就業扶持機制。

  “以前全家一年的收入就靠給遊客牽馬。普達措景區建起後,我成為了林區的管護員,再加上放養犛牛、藏香豬和撿松茸的收入,一年收入超過3萬元,日子越來越好過了。”家住國家公園內洛茸村的村民都傑説。

  通過在核心社區建立訪客接待設施,管理局讓保護區內社區居民直接或間接參與服務接待、提供生態農牧產品,每户農户每年還可以獲得不低於2萬元的收益分紅。此外,管理局還制定優先聘用社區居民參與巡護、環衞、交通、解説等服務的政策,經營企業為社區居民提供就業崗位約100個,社區員工佔企業員工總數的1/3。

迪慶普達措

  村民富起來了,生態環保的意識也就上來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在村民心中紮下了根,使他們自覺為遊客當起了保護普達措的模範——從2006年至今,普達措國家公園未發生過森林火災,空氣質量保持一級,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曾經是騎馬、燒烤聚集區的崗擦壩草甸,如今水草豐美、景色宜人。中甸葉須魚、黑頸鶴等珍稀物種棲息地得到恢復,種羣數量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