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翻騰了三分又五十三秒的後浪
“寫這篇文章,有三個原因,第一,談熱點,蹭熱度;第二,挖一挖《後浪》的文化啓示;第三,寫給在觀看《後浪》中,所有感到抗拒的情感。我們在包容中批判,在批判中包容。關鍵詞:合理的表達權利、視頻背後的文化衝突、社會治理的前進方向。整體內容還是比較大,穿插了一些知識分享。”
“從三分又五十三秒的後浪開始”
五四的前夜,嗶哩嗶哩,定位於中國年輕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和視頻平台,發佈了一則視頻,名為《後浪》,僅用三分五十三秒,掀起議論巨浪。
視頻也在《新聞聯播》之前播出,B站説這是個宣傳片,被很多人視為B站打入主流文化的舉動。由於被多家媒體轉載和解讀,在五四熱度加持下,《後浪》帶着評論裏的數萬爭議,拄在微博熱搜的顯眼位置,沒有下墜感。
從加速社會通過五四來進行自我思考的角度來看,《後浪》倒是成為了一個重要符號。
除了後浪以外
衍生了前浪、中浪等話題
▼ 《後浪》 在微博的討論情況
從評價傾向看,態度無非三種:認同、無感、不認同,想來理解箇中情感,《後浪》照亮的,的確是百態滋味。
有人眼中,這光就挺暖和、挺激勵;而有人眼中,説實話,這光有些扎眼,它更像是照在別家屋內,自家僅是藉着些餘光,被照亮的是生活裏的艱難求索。這基於每個人,不同的狀態。
爭吵與辯駁,戾氣很重,這無可厚非。無論吵得再激勵,前提是別捂着對方的嘴説自己的話。需要了局的,是那些不好聽的聲音,背後藴含的下墜感。
“説説《後浪》的畫面內容”
內容,以B站視角出發,站在時代前沿,展示了年輕一代所能碰觸的,部分美好事物。設計之中透露的B站文化、消費文化、階層文化,是本次爭議的核心。
何冰老師的大宋提刑官可能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
▼ 《後浪》 截圖
説B站文化
視頻具有強的B站文化特徵,但並不全面。多個領域的知名UP主亮相,展示的,有現代化的城市、科技控、二次元、LO娘、新潮旅行、新工作方式,等等。
B站的文化是多元的。但出鏡的幾位,具有較強的小眾特徵,視頻中夾着些詩與遠方的理想主義色彩,營造了頗為小眾的理想生活狀態。
理想總是要有的,但共鳴也很重要。有的人,更多能看到“新穎與多元”,有的人,更多能看到“比較”。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比較,視頻展示了鴻溝。
試圖通過展示小眾內容來解釋大眾文化,必然引發衝突。而當主流媒體、以長輩為代表的人羣一齊轉發時。事件演變成,對青年羣體話語權的爭奪。
視頻展示的文化很多元基於可得性來看,仍有小眾標籤
▼ 《後浪》 截圖
本身厭惡被定義,是新一代青年人的特徵。但生活總是個不斷貼標籤的過程,所以青年人表態,我們要拿到選擇自己標籤的權力。
呈現生活的美好本來是對的,B站上有很多分享生活日常的視頻,同樣能表達青年對生活的追求與熱愛。
但好像,一部分相對更為大眾的內容偏偏沒有獲得更多的呈現,佔比較小。所以説視頻代表B站裏的主流文化了嗎?可能不是,有的媒體將其解讀為青年宣言,也不能令人接受。但是單看文字,還是很有意味的。
很多社評認為這是“青年宣言片”其代表性不足,必然招致話語權爭奪
▼ 北京青年報 社評截圖
説消費文化
視頻中所展示的美好,很大程度聯繫着自由的選擇,選擇愛好的權力。愛好之中更多聚焦的又是消費端的內容,很容易被解讀出,過多的消費文化呈現。
得益於生產力發展,十九大指出,我國的社會矛盾已經轉變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尤其對於新世代的青年羣體,本身對於美好生活就有着十足追求。
為什麼説視頻的目光更多聚集在消費端?很多愛好,總是“燒錢”的。
因此,當視頻的目光過多聚集在消費端——如何享受生活的美好,而非生產端——如何創造生活的美好。那些正埋頭在生產端的青年一代,感受到的是被忽視。
青年人自嘲“檸檬精”,有無奈與灑脱,但問題一直襬在那裏。
歸根結底,是沒有那麼多的社會資源。
這裏順便提及消費主義,在消費主義中,有一個為人們所批駁的傾向。即是,消費主義使得大多數人,追求體面的消費,無節制的物質享受、消遣,以此作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人們認為過度的消費主義文化常常引發精神災難。
這是略有些嚴重的解讀,理性的消費觀教育和礙於錢袋子的實際,從主動與被動來看,大部分消費都將是趨於理性的,賣腎式消費,只是非常態。
消費文化滋生很多名詞
▼ 圖源:百度
從經濟學角度來説,消費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2019年,消費是第一動力貢獻率達57.8%,而發達國家在70%以上
▼ 圖源:網絡
官方對於消費,一直處於引導過程。加上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國際貿易驟縮,國家持續祭出擴大內需的經濟拉動牌,如何形成健康的內部經濟增長循環,引導消費成為共識。
沒有消費促進的資金流動性,就業機會創造不足,經濟很難快速走出蕭條期,也就有了各個地方出台消費券等促進消費的手段。因此,有那能力的,該掏錢掏錢便是,沒什麼問題。
世貿組織預測2020年國際貿易將暴跌13%-32%,引發陣痛
▼ 圖源:世界貿易組織官網
説階層文化
《紅樓夢》第十五回,有一段林黛玉還未到榮國府的心理感受,“他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僕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況今至其家”,一個吃穿用度,刻着階層差距的大字。
《後浪》爭議,也顯示階層文化衝突的互聯網具象化。
爭議源泉,就是個資源分配的問題,倘若大家所佔有的資源一樣。此前所提到的,B站文化的小眾部分,消費文化的消極部分,都不復存在,只不過這個時候,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那一天。
沒有創造性的生產力改變,資源的稀缺性問題需要長期來解決。
當下,疫情使得國際、國內發展形勢不明朗,或多或少有青年人受到了短期衝擊,尤其是大學應屆生,不確定性讓部分青春變得迷惘。相應文化產品,也應多一些人文關懷,適當的情感撫慰。
收入差距是個不爭的事實短期局勢波動也存在影響
▼ 圖源:網絡
很多人重提階級矛盾的思想。回應這種論調,現實同樣決定了,頭破血流風格的鬥爭不會是主旋律,怨天尤人也將不會長期持續。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轉移到“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在經過曲折摸索後,確定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歸根結底,這條路線有益於發展。
城市的多元賦予了不同的活力含義
▼ by pasaric & Zhang
在未來幾十年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中,調和矛盾的方式,是公民呼喚話語權,政府提升公民話語權,實現從階級社會到公民社會的轉變。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持續教導,網絡的發展,讓一代又一代人,有自己對社會、對生活方式的良好定義,主人翁意識逐漸強烈。
由於資源分配問題不可能短期內被完全解決,倒逼教育、生活中的人格自信提升,平等概念勢必得到強化,在平等的基礎上尋找認同,緩和階層差距帶來的矛盾。
越南宣佈2021年全民選舉在國際、國內引發相關思考
▼ by PDP
用參與治理的思維和手段來調和矛盾,互聯網爭議,也是全民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因此每種聲音都不能生硬抹去。
要緊的,是相關部門、代表保持同人民的溝通,真正做好代表,主動提供傳聲筒,傳聲機制,共同作為,不讓抱怨停留於互聯網上的口頭表達。否則實質矛盾,依然存在。
正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言:
“説點文字部分”
何冰老師的演講,富有感染力,節奏明瞭。純粹看文字時,整體效果要比視頻好,有一個自由遐想的空間,挑兩處和大家分享。
“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時代背景,我們總在物質和精神中掙扎,但時代總會過去。現在的時代,是互聯網融於生活的時代。
網絡成為社會基礎設施
各個家庭對於互聯網信息的可獲得性很關鍵
▼ by picjumbo
“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
結合網絡信息的開放性,知識性內容不斷堆雪球,這有助青少年對知識的整合吸收,也加強對於自身作為獨立個體的思考。
是社會前進與再平衡的驅動力和調節器,也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分化和歧義。
互聯網思維,成為教育的重要因子。
結語
焦慮不是目的,答案才是
想象沒有答案,行動才有
再看一看後浪,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一起交流,隨意開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