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菜根譚》,也就懂了人性百態

小時候聽聞《菜根譚》,天真地以為是一部菜譜,跟着它學習就能成為大廚。到長大一點了,語文老師在課上提及,才知道《菜根譚》是一部人生格言收集錄,但對書本中的內容也是似懂非懂,一知半解。

隨着時間的流逝,閲歷的增長,偶爾《菜根譚》裏一句一句話浮現在眼前,我才慢慢懂得:哦,原來人生是這個道理。
再次翻開《菜根譚》細細品味,就發現有不一樣的感覺。再逆向思維想一想,就會看懂人性百態。全書作者用360則精煉的句子,優美的語言,對仗工整的形式,或從正面或從側面告誡我們要如何修身養性,如何為人處世,人生才會過得怡然快活。
下面我摘選了幾句經典名句,給大家解讀一下:

讀懂了《菜根譚》,也就懂了人性百態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世事無常,你從來都不可能知道下一刻這世間會發生什麼。
可能現任皇帝在位時你被壓制着,被忽視着,但到下一任皇帝即位後,又可能提拔你,賞識你,重用你。你可能在下一刻就一飛沖天,也可能落入萬丈深淵。可能這十年歌舞昇平,太平盛世,但到下一個十年戰火紛飛,妻離子散。
這本書的作者洪應明深有體會。

讀懂了《菜根譚》,也就懂了人性百態
洪應明,生卒年不詳,生平事蹟不詳。據目前的歷史考證,只能知道他大概活在萬曆年前後,是一位隱居的道人。他留給後世的精神典籍中,除了《菜根譚》外,還有《仙佛奇蹤》。
大概能知道,年輕時的他,與無數熱血青年一樣,熱衷於仕途與功名利祿。“幼慕,紛華,晚棲禪寂”
當時神宗皇帝在位,明朝這棟大廈因為明世宗嘉靖帝的折騰已經岌岌可危了。對內,內閣紛爭不斷、宦官當道、朝綱廢馳;對外,女真族堀起,頻繁騷擾邊關,邊疆民不生潦生。
嘉靖帝埋下的禍根,卻在萬曆帝時顯現出來。萬曆還是很有想法的,想全力補救,卻無濟於事。社會矛盾越積越深,反抗的人民越來越多,奮起的有識之士也越來越多。
面對這日益嚴峻的形勢,洪應明感受頗深。或許他就是當時眾多有識之士中的一員。他們滿懷豪情壯志,要去改變這形勢,卻被殘酷的現實所擊敗。他們有心,卻無能為力。
既然世道已不可改,那為什麼不看淡一點?
功名利祿都是浮雲,只有淡泊功名,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再去堅持自己喜歡的事,人生才會豁達,開朗。

讀懂了《菜根譚》,也就懂了人性百態
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飛,卻不知有風。
人哪,總是會自動忽略掉那些容易得來的事物,覺得理所應當。等到哪一天突然失去了,才知其珍貴。洪應明先生對這一時代,看得特別透徹。
高層統治者們為了自己的私慾去明爭暗鬥,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往往會勞民傷財,積怨民憤。他們認為自己高高在上,掌握着眾生的殺生大權,驕傲自得。尤其是當時的宦官,橫行霸道,為所欲為,視人民的性命如草履,隨意搜刮民脂,令當時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做人不能忘本,做統治者更不能忘記羣眾基礎。徹底激怒了人民,把人民逼上絕路,起義造反,就能理解了。
水能載舟,水的流動性與浮力可以保證船的安全與前進;水亦能覆舟,大風大浪裏的水也能輕而易舉地將船淹沒。這也是歷史的必然循環。
洪應明是想通過這個時代的教訓去警醒以後的統治者,人民的意願才是歷史最終的發展規律。
歷史是這樣,我們人也是這樣。不要因為能呼吸就忘記了空氣的存在,忘記樹木的存在;不要因為自己的成就而忘卻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要因為別人一個善意的舉動或幫助而覺得理所應當。
人,要時常心存敬畏,心存感激。只有這樣,人生才會更順利,更快樂。

讀懂了《菜根譚》,也就懂了人性百態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
這句話有很明顯的佛道思想。是一句很好的自我約束自我反省的警句。
一名君子,一名有品德有教養的人,是不會隨意去評論或揭發他人的短處,或是喜歡提起別人不堪回首的往事。
這世上,人都不完美,有缺點和瑕疵的才叫人,所以要以寬容之心去對待身邊人,不要老想着他們的過錯,才能算是正人君子。
另外,每個人都有隱私。他們有權利選擇是否對外保密這隱私,這是他們自己的專屬空間。所以,不要僅為自己的好奇心去打聽別人不願意説的事情。
若別人把自己最私密的事偷偷告訴了你,也不要為了炫耀和虛榮心而把別人的私密事隨意傳播出去。別人能把自己最私密的事情告訴你,就是對你無條件的信任。若你肆意宣傳,只會有失去朋友之德,為人之本。
人,要學會寬容,大度。這樣你的人生才會更加順利,人品也會受到人們的欣賞,受到他人的敬重。

讀懂了《菜根譚》,也就懂了人性百態
高一步立身,退一步處世。
對自己,要做到“高一步”,對他人,要做到“退一步”。
這句話是一句很好的警示之言。但説實話,我覺得真正參透這句話,並且把這句話很好地付諸於行動的人,寥寥無幾。因為這實在是太難了。
就像是大同社會,這句話只能是一個理想的境界。若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句話,這世界上就會少一些紛爭,多一絲平和,做到真正的大同。
“高一步”我認為有兩種解釋:
第一,是不但要時常自審自省,還要以高要求去標準自己,這樣事情就會做到極致。自我約束力很大程度上會決定着事情的成功與否。只有“高一步”,事情才會做到極致。
第二,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若只看眼前,鼠目寸光,那一輩子只能困在當下的環境裏,做一個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空,不能看到外面的海闊天空,無法做到進步。若站在高高的山頂上,才能“一覽眾山小”,開闊眼界,發現世界的多元化。
人要站得高,不被自身侷限性束縛,才能進步,才能成功。
像徐霞客,終其一生都在翻山越嶺,看遍祖國大好河山,“站得高”,才能寫出《徐霞客遊記》;像聖人孔子,博覽羣書,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在學識上“站得高”,才能有現在的儒家思想;像王陽明先生,經歷各種磨難,苦心研究,思想上“站得高”,才能感悟出“陽明心學”。
無論是哪種形式,只要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讀懂了《菜根譚》,也就懂了人性百態
同樣,我認為“退一步”也有兩種解釋:
第一,對他人的要求不能像對待自己那樣高,要時刻保持着寬容與理解。若對待他人苛刻,不但讓他們感受到壓力,事情不一定能做的好,自己也更加辛苦。對他人的要求“退一步”,反而讓他們擁有了提升的空間。
第二,待人接物時,不要步步緊逼,要退一步,留出空間。俗話説,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不但是指寬容,還指雙方都需要一些距離。只有彼此之間有一個緩衝的距離,事情才會有更多回轉的餘地。這在情感方面最為明顯。
像親情、友情、愛情,人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越靠越近。等到面對面地貼着,才發現對方一些不可忽視的小瑕疵,發現自己容忍不了,最終情感破裂。要人們控制自己保持距離往往很難,所以要謹記:退一步,距離才能產生美。

讀懂了《菜根譚》,也就懂了人性百態
以上就是我感受頗深的幾句話以及自己的解讀,這幾句話時常像一把尺子那樣在衡量着我的作為。雖然要做到很難,但還是要努力向它們看齊。
有人説,《菜根譚》是35歲以後的讀物,我覺得這樣的理解有點片面了。難道35歲之前就不能品味了嗎?
其實每個時期的自己對這本書都會有不同的見解,因為不同時段自己的想法與思維是不同的。每次讀同一句話,都有可能有不同的感悟。
我認為,35歲之前可以學習書本里面的做事準則,立志方向;35歲之後可以學習書本里的為人處世,樂觀豁達的生活方式。
《菜根譚》這本書凝聚着作者一輩子的經歷與思悟。他拋開了浮世的繁華,看到了最基本最內在的本質。把這些本質精華凝鍊成360則警示之言。這不但是對他自己的自省自悟,更是對當代,對現在所有人都有啓發作用,現在細細讀來,仍然很具有價值。
它之所以能成為經典,能影響深遠,就是因為它能經歷時間的考驗以及社會的千錘百煉,更加永垂不朽。讀懂了《菜根譚》,就會了解人性百態
我們後世人能時常翻閲,思考,就是對這部書最大的回饋。
當然,作者也不是完人,他也有因為時代的侷限性而看不到的盲區,書本里面也有從現代的眼光看來不適時宜的言論。
因為時代的侷限性,讓他無法看到隨着時間的發展,社會的更迭,慢慢湧現出了一些新事物。所以,對於這本書我們不能全盤地接受,要帶有自己的思考,批判地接受,成為新時代的《菜根譚》,這才是對這本書的昇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11 字。

轉載請註明: 讀懂了《菜根譚》,也就懂了人性百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