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數字藝術方興未艾,人類智慧金字塔尖的領域也要被 AI 佔領?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休閒

在藝術與科技緊密結合的今天,數字技術正在改變傳統藝術的創作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記者獲悉,作為國際數字藝術領域的重要獎項, " 流明獎"今年在11個常規獎項基礎上,針對中國地區特別設立'HUA AWARD華藝數' 獎項。該獎項面向中國藝術家以及以中國為主題進行創意的全球藝術家徵集作品,報名截止到6月6日。

據透露,“流明獎”設立 VR/AR 獎、互動藝術獎、3D 雕塑獎等獎項,為獲獎者提供一定數額的獎金,並利用競賽的形式將優秀的數字藝術創作藉由全球巡展與活動推向世界舞台。今年,“流明獎”的合作機構IMMENSIVA將為2022年入圍的一位藝術家提供駐留機會。

這個致力於推廣數字藝術的獎項每一次頒發都會引出人工智能與藝術的話題討論——藝術,這塊傳統上被認為是人類智慧金字塔尖的領域也要被 AI 佔領了嗎?

比如,獲得2018年流明獎學生獎的多屏影像裝置《擬態》,是一次用算法來模擬生物學擬態過程的藝術實驗。藝術家吳子薇曾自述:,這個作品受啓發於李普曼《公眾輿論》中關於擬態環境問題的探討。擬態環境是?種主觀的、有偏?的、經過傳播媒介選擇加?後的“象徵性現實”, 與客觀現實產?了?定的偏移。真實環境,擬態環境,反應?為,後續影響四個部分形成了?個循環,相互改變,相互依存。”

再比如,獲2017年流明獎三維雕塑獎提名的《蝸牛的足跡》 是一個投射在柱子上的360度的激光動畫循環。這段兩分鐘的動畫講述了一隻蝸牛的故事,它隨着環境的變化,不斷進化出新的運動方式,最終發明了輪子,並最終演變成了它的原始形態。投影表面由磷光材料製成,創造出一種慢慢消失的餘輝。由於磷光的痕跡,觀眾可以同時看到發生了什麼,已經發生了什麼,以及將要發生什麼。  該作品受到指數加速過程和達爾文進化論的啓發,物種可以適應周圍的環境,同時環境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交流和行為。這種對時間的反思通過作品無休止的循環結構以及反覆出現的聲光脈衝得到了進一步的闡述,它指的是潮汐或季節等週期性的自然現象。“一隻蝸牛發明了車輪,經歷了文化的演變,最終回到了它的原點。”

作者:李婷

編輯:姜方

責任編輯:王雪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