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青未了▏從我的網名“釉下彩”説起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休閒

08-22 19:55

進入

柴洪舸

網絡時代有人用實名,有人用網名。有不熟悉的人曾問我是不是賣陶瓷的,只因我用了一個“釉下彩”的網名。

使用這個的具體時間,已經不記得了,不過伴隨的時間卻不短了,總有20年吧。

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工作的原因開始學着上網。當時用過一個網名叫櫻桃小蘑菇,藉由日本動漫片《櫻桃小丸子》而來。主要是喜歡那個神經有點大條,腦筋有點簡單,渾身小毛病,但又很善良,總是有一點小小的幸福就能陶醉的小女孩。之後覺得這網名太孩子氣,不深沉,又陸續換過幾個其他的,只是具體名字都不記得了。

記得有次去陶瓷展覽館,看到一件瓷器很漂亮。花色淡雅乾淨,器型勻稱清秀,釉色温潤沉靜,透着一股讓人舒服的勁兒。一問得知,它是用一種叫“釉下彩”的工藝燒製成的。之後網名即改為釉下彩。

那時在網絡上,不管是在論壇發言,還是玩遊戲,見到這個名字,就有不認識的好奇打聽,問我是不是賣陶瓷的。估計一方面他了解陶瓷,另一方面,自己的qq信息裏透露過淄博,應該是淄博陶瓷的名頭太響的緣故。

那時的網絡不夠發達,當然自己也沒太用心,沒有了解有關釉下彩方面的相關內容。

以後約略知道,原來釉下彩瓷的出現竟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這一深沉就到1800年前。至於説到釉下彩,其實是一種燒瓷技藝。一件擺上展台或櫃枱的陶瓷製品,不論價格高低,其製作流程大體相同。粗略説來就是先用淘洗沉澱過的瓷泥,拉坯做成想要的器型,比如瓶子、罐子或盤子,成為素坯,等其晾至半乾時,用刻刀或者用各種顏色的色料,在素坯上刻畫或者繪製出花草魚蟲等各種紋飾圖案,之後外面裹以白色或淺色透明釉,入1000℃左右窯爐進行燒製。燒製好的成品瓷器會呈現出柔和的光澤,晶瑩透亮的質感。用手撫之會感覺表面平滑,沒有凸出感。平常所説的釉下彩,與釉上彩、釉中彩一樣,都是很常用的陶瓷燒製中的施釉裝飾技藝。

常常讀着“釉下彩”,竟讀出了“有瑕疵”的諧音,對這個網名就有了不一樣的感覺。是啊,人嗎,誰還能沒有瑕疵呢,誰能是完美的呢。南宋詩人戴復古説“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民間也有“人無完人”的俗語。幾近完美的聖賢之人如孔子,尚不諳稼穡之道,其“三人行必有我師”,都敢於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更何況我們普通人。

記得2019年5月,濟南大明湖畔“春湖詩語”採風時,從已故齊魯晚報温濤主任那裏討得一枚書籤。橙黃灑金的底子上,四個不知什麼體的繁體字“內外明澈”。古拙敦厚的字,讓人覺得踏實。但這又似乎不是温老師最擅長的字體,至少在佈局上稍顯不平衡。雖然不明瞭四個字的含義,內心裏還是無端地喜歡。請教他,大意是內外明瞭通達、明徹的意思。

佛經説: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似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修佛之人的追求,也許像我等普通人,難以用文字或語言來表達,不斷地修行中,從疑問到感悟,再從感悟到疑問,就是在這樣地往復中,不斷明瞭通達及至俗人所認為的完美。大抵如此。

一個朋友説,我們可以完成一個目標,但是我們永遠不能企及目標,因為它沒有止境。追求內外明澈,也是追求完美,是一種至臻至美的人生境界。我們可能永遠達不到,但在追尋的路上,一路的好風景會伴隨我們。

還記得那座世界著名的雕塑“斷臂維納斯”嗎?那個用潔白大理石塑造的愛之神、美之神,從來沒有因為缺失的雙臂而被人們小覷。她雖因戰亂遺失了雙臂,但她豐滿柔美的軀體,展示出的聖潔端莊、含蓄高貴的美,為多少人所愛慕傾倒。

一位太極老師曾對我説起她學習太極的心得。在學習演練太極的過程中,越學越練越覺得太極的奧妙深邃。初學時,會因為達到老師的一點要求而欣喜自得,但慢慢地隨之而來的卻是自我的要求和自覺地追求。在內心這種要求或目標的引導下,不斷開始進入新的探索和學習,沒有窮盡。

無巧不巧,曾經有網友這樣説:人類之所以進步,很大原因是下一代不怎麼聽上一代的話了。看似調侃,細究,竟也藴含着一些哲理。如果下一代什麼事都聽上一代的,人類恐怕還處在蠻荒時代。如果下一代什麼事都不聽上一代的,又可能會走很多彎路,甚至可能讓世界陷入新的混沌中。

前人的有瑕疵,被後人所發現,所瞭解,所更正,才有了新的追求,新的創造,新的發明,新的進步。也正是一代代地揚棄,才有了整個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發展。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有什麼不能接受自己的有瑕疵呢,我們有什麼不能接受別人的有瑕疵呢。

我們生活的那些體驗,獲得的人生感悟,就如同陶瓷燒製過程,我們有能力促成自己向更美更好轉變時,一件透着瑩潤光澤的瓷器出爐了。

作者簡介:柴洪舸,女,河北省固安縣人,1967年生人,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機關退休幹部。中國金融作協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淄博市作協會員、淄博市網絡作協副主席。閒暇喜歡讀書,愛好寫作,作品偶見報端,部分作品收錄於散文集《回望》《銀海放歌》。

壹點號 容止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