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出土4件古代文物,件件都跟現代物品相似,難道真是有人穿越了?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休閒

唐朝的高跟鞋

1987年4月,考古學家們在修繕陝西的法門寺佛塔時,發掘出了一件稀奇的文物。這件文物由很多的金絲組成,底下還有很多的碳化物。經過認真的研究,專家們發現,這是一雙:金絲高跟鞋。

有趣的是,這雙鞋雖然是木製的,但是,如果復原,樣子和我們現在的高跟鞋很接近,可以説是非常“穿越”了。其實,像這種具有穿越感的文物,我們中國還有很多。

商朝人:我們也有三通管

三通管,作為一種排水裝置,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説,並不陌生。它一般由金屬製成,長着三個開口的管接頭,被我們廣泛應用在輸送液體的管網中。有意思的是,早在商朝時期,我們中國人就已經開始使用三通管了。

1972年,考古學家在安陽殷墟的白家墳之中,發現了一個水管,這個水管每節長42釐米,管外直徑達21.3釐米。讓考古學家驚訝的是,這節水管是“T”形的,也就是説,它是一個三通管。

原來,商朝時期的河南安陽,氣候温暖濕潤,經常下雨。在沒有排水設施的古代,雨水並不是滋潤萬物的甘霖,而是造成內澇的瘟神。然而,商代的水管一開始只是一根根單口管,又怎麼能抵禦內澇呢?於是,聰明的工匠們決定把水管改成三通管。

在製作過程中,商代的工匠們會把油麻擰成繩狀,再利用繩子兩根陶管的接口處用作阻擋物,等到堵好以後,再往縫隙裏倒泥漿。由此可見,製作出這麼“穿越”的東西,古代人真的吃了不少苦。

戰國:想不到吧,我們也有柱形水杯

所謂柱形水杯,就是我們平時喝水用的圓柱形杯子,它們身材嬌小可愛,有着迷人的透明外衣。有趣的是,嬌小可愛的柱形水杯並不是什麼洋貨,而是地地道道的“國貨”。

1990年,我國的考古學家在杭州市石塘村的一處戰國墓地裏,發現了一枚高15.4cm的水杯,整個水杯都由水晶製成,十分好看。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這枚水杯呈圓柱體,身體細長,長着一張小嘴,和現代的圓柱玻璃水杯的形狀非常像。如果不是杯身的圓雕紋路和杯底的水晶沉澱,我們很難解釋這枚杯子到底是不是現代的。

三國:便當盒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要説現代人最離不開的東西,那肯定就是便當盒了。這是因為便當盒雖然小,但是裏面裝的飯可解餓。

提到便當盒,許多人都會把它們當成現代的產物。但是,實際上,人家的年紀可比咱們大多了,不能因為現在人家穿塑料衣服就拿人家不當長輩。

説起便當盒的年紀,最早要追溯到三國時期。公元249年,東吳將領朱然病逝,下葬的時候,他的兒女們還把他的便當盒埋到他墓裏了。這可真是實打實的領盒飯了。

朱然的便當盒,可不是塑料的,它還有一個大名,叫“越窯青瓷方格盒”。青瓷的身體,四四方方的形狀,裏面還帶一把小勺。真的特別像現在的便當盒。不知道的,可能還真會以為朱然穿越了。

考古頻頻發現的這些“奇特”文物,與現代物品非常相似,難道真是有人穿越了?

首先,古人和今人都要適應現實

社會環境總會是社會意識的決定者,藝術創作也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必然也要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商朝人為什麼要做出三通管?還不是因為商朝時期,洪水瀰漫氾濫,使得人們不得安生?為了方便排水,商朝人只能做出三通管,讓大家都能好好活下去。

商朝很在乎環境保護的,商朝法律規定,“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連亂扔垃圾都要砍手,那胡亂處理排泄物和污水,罪過肯定更大。所以,製造三通管,對於當時的人來説是必須的。

古人和今人,説到底都是人,只是年代不同而已。但是,遇到生活中的困難,古人一樣要選擇突發奇想。朱然為什麼要有一個便當盒,還不是因為當時的環境都是滿城戰火,作為武將,朱然只能不停地打仗。為了適應高效率的軍旅生活,準備一個簡約實用的飯盒很正常。

所以,看似穿越的文物,其實都有自己的現實價值可時代特色。古代人的需求與現代人的需求在很多時候是非常相似的。而以我們中華文明千年來的智慧程度來看,創作出穿越式的文物並不稀奇。

其次,古人的手工技術水平並不比現代手工水平差。

我們今天看到戰國水晶杯,就覺得它是穿越的,是因為我們並不瞭解古代的手工業。實際上,我國的玻璃技法比西方的玻璃製作工藝相比,要早多了。我國的考古學家曾經在越國的墓地發現玻璃製作的劍飾,這些劍飾的誕生時間大概是戰國時期。也就是説,我國從戰國時期就可以製作玻璃製品了。

再加上,古代的手工業基本由官府管理,許多工匠的手藝相傳,在官府的壓迫和自身的努力下,匠人們往往能製作出很多別出心裁的作品,開創出很多製作技法。可以説,這樣的中國工匠,造出了那麼多技藝精湛、花樣百出、奇思妙想、手藝高超的文物,是沒什麼稀奇的。

其實,中國的“穿越”式文物還有很多。比如,新莽時期的遊標卡尺,遼代的牙刷,秦朝的鉗子等,它們都是我國絢麗多彩的羣星中,神奇的一顆。

歷經千秋萬代,度過寒來暑往,這些“穿越”式文物,記載了古代的文明,震驚了現代人的眼球,也終將銘記於未來人的記憶。它們或可愛,或嚴肅,但都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結晶。它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現代的東西或許在過去早有印跡,只是我們還沒有與它們相逢而已。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